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探讨

时间:2022-08-16 12:40:38

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探讨

摘要: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案。而目前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方案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以推动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 电子电器 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的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可谓是乱草丛生,无章可寻。电子电器作为安徽省特殊教育的骨干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能不能让残疾学子学到一技之长,能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获得持续性发展和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这是值得我们探索、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一线,对该专业的现状与将来的发展,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基本现状

(一)关于学生

电子电器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而进入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基础都较差,有些根本没有念完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的也大有人在。再加上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很吃力,老师教的不省心,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

(二)关于教师

1.师生比例不够科学,组织过程无序。

我们知道普通职业院校的师生比为1:20,而特殊学校的师生比至少为1:5,实际上很多特殊学校连普通院校的师生比都达不到。这样在安排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教师安排的力量薄弱,人数偏少,导致师生比例失调,活动组织混乱,影响了实训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师实践经验欠缺,指导效果不佳。

电子电器专业是应用性的专业,需要教师不仅能“说得出”,还要“做的到”。现在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虽然在理论知识方面或者专业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但是在实训活动组织与指导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训活动指导的效果。

(三)关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1.班级人数较多,混杂各种残疾类别

特殊教育的班级人数应该严格控制,人数不易太多。但实际上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和普通院校的班级人数相当。笔者所在的特殊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班级人数就达到了27人。在这样的班级里,混杂着听障、肢残、脑瘫、智障等多种残疾学生。教学有效性不尽如人意!

2.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尽完善。

(1)教材。全国相比而言,十几所特殊教育学校所用教材不一,学时长短不同,甚至学制各异。这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化,连续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完善,导致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专业的发展。目前,教学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课程体系的完善。针对特殊教育领域的材料远远少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其出版社也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开展和课程设置,试想三寸金莲又如何能跑过大脚板呢?

(2)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由于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特殊教育这一块的教学大纲,培养标准等,所以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通常采用普通中专学校的课程设计稍加修改而成。这种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对于基础较差而身体又有残疾的学生来说并不合体。

3.实验室建设没有体现“特殊性”。

现在特殊教育学校电子电器专业的实验室多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而一般中标的都是专门给普职做的厂家,没有能力根据残疾人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不能因人制宜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实训教学方案,在实训过程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合实际,导致学生们很轻易或者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实训应该要让学生们既有成功体验,也要认识到学无止境。难易结合才有益于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二、创新开展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建设

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电子电器专业建设应该走出自己的特点,既要吸收普通职业教育的精华,又要创新的开展教学活动,完善专业建设方案,使其真正成为特殊教育核心专业。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特殊教育电子电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思路,结合我校电子电器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现将培养方案流程制图如下:

(一)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知识结构细化班级

要想提高残疾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让残疾学子真正的有所收获。首先我们就要打破原先的“大杂烩”,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分班。这种分班不是简单的人数上的减少,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级别、文化程度、思维、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班。还要邀请实习企业看看学生的残疾情况能够适应什么样的就业岗位进行分班。就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这种分班尤为重要,因为有些专业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比如手机维修就不适合上肢缺损,或者手抖的学生。而空调制冷、电工等需要消耗体力的工种就不适合下肢残疾严重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分班就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量身定做教学计划,让学生脱掉不合体的“大衣服”。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

1.课程设置的形式。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结合本校情况,我认为采用四个模块的形式较好,即可设置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选修课,把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合二为一,设置一些综合课程,从而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可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是经过细致分班后各个课程设置会有一些不一样,对于那些想学习更多知识的学生提供了渠道。

2.构建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

特殊教育领域电子电器专业的一专多能并不是指“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的同时,学习一些与本专业相近的或者当下比较热门的专业知识”,而是缩小它的内涵,理解成:在本专业的课程范围内,精通一门实用的技能,熟练掌握相关课程。也就是将对“一专”的理解从“一个专业”转变为“一个专长”,将对“多能”的理解从“多种技能”转变为“为专长服务的多门辅助技能”。比如学生要学会手机维修或者空调制冷或者小家电或者数码产品等一专,为了学好其中的一专,要学习相关的辅助技能。比如要学习手机维修,就要求学生学习焊接技术,元器件的识别,工具的使用等这样辅助技能。

上一篇:陶瓷COB封装的散热探讨 下一篇:车削过程中的振动分析与减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