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16 09:42:14

对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艺术类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他们除了具备一些艺术技能之外,“艺术”门类的特点也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得大胆、开放;言语上富于表达并且情感丰富;个性上表现张扬。针对艺术生所具有的特点,准确把握他们的心态和行为规律,正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是做好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思政工作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开放,追求个性,但团队意识淡薄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易于接受各种新事物。但与此同时,由于艺术教育本身强调的是突显个性,使得学生在内心深处具有较强的自我观念。再加上艺术类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个别授课和分组上课等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也都是独自练琴、练声、练笔、练功、练画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艺术类学生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况且,艺术强调不断创新、标新立异,因此学生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机会,容易导致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的淡薄。

(二)思想上重专业、轻文化

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训练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通常从初高中起就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文化课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使得这类学生文化课底子比较薄弱,仅凭兴趣爱好学习,对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学习缺乏意志力,所以在文化课学习中,养成了懒散、得过且过的思想。因此艺术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学习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掉入了成绩越差越不愿意学,越不愿意学成绩越差的恶性循环之中。另外很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这在无形中挤占了他们许多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往往也都集中在文化课上。逃避学习文化课,导致了艺术学生欠缺文化修养,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薄弱,这将影响他们的艺术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具有较强的实践活动能力,但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基于艺术专业的特点,许多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就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学艺,参加各种比赛、演出活动等,接触社会较早。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也要参加很多诸如外出采风、各类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例如表演专业的学生还会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演出活动,这样使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许多艺术类大学生的性格都是我行我素、情绪起伏较大,再加上青年大学生本身涉世不深、心智不够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地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如虚荣心强、贪图玩乐享受、自由散漫等思想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录取要求是分别要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以其专业特长考试为主要参考标准,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通常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这直接导致了部分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较差、无望考上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把报考艺术类专业当成曲线入学的“捷径”。还有许多高中,为了学校升学率的提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点培养有一定艺术才能的学生的艺术技能,而忽略了其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培养。而教师们为了学生能顺利通过这最为重要的专业考试关,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纪律管理就比较宽松,这无形中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纪律散漫思想堕落的问题。

(二)主观原因

部分学生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在思想上对艺术生的定位就是要标新立异,要具有个性、与众不同,盲目地追求“自我”。他们认为严格遵守纪律、与人和睦相处等会束缚人的个性的发挥,加强文化修养会转移对艺术的兴趣。这也致使部分学生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如对同学的友谊、教师的教导甚至是父母的养育之情的漠视等。

三、正确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

大学时代是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重担。作为艺术专业的教师,更应针对艺术类学生可塑性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的特点,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一)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艺术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是参加文娱活动。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娱活动,并且使之与艺术专业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学与用的关系,还能达到“学有所用,借用促学”的目的。针对艺术生集体观念不强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个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体的力量和智慧,而一个优秀团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配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声乐、器乐及舞蹈课程的阶段教学成果汇报表演,以年级为单位的绘画、设计课程的阶段性作业展览,系列采风成果展演,运动会,合唱比赛,各类文艺汇演,毕业汇报演出,毕业画展等。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通过大家配合才能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

(二)因材施教,从思想上调动学生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细心观察学生的进步,适时给予鼓励,同时借助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契机,开展勤奋好学教育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艺术人才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另外,可将学生分为应用型与学术型,并分别加以引导。对于少部分专业扎实、文化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考研,进一步深造;而对于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音乐专业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组织的文艺表演活动,引导美术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培训教学活动、到广告装潢公司当兼职设计员等,朝“应用型”人才发展,尽量做到“出了校门就能顶用,下了课堂就能上岗”,即“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类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尚未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思维和心理状况都还未成熟,处在逐渐成熟和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对学生采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方法,同时在教学方式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讨论会、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客观、冷静地分析、思考和评判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设立理想和目标。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平时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收看相关艺术教育类节目、阅读艺术名人自传、欣赏经典影视评述等,让他们了解国内外较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艺术名人的成长历程及心得体会,然后通过班会等形式探讨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艺术发展目标,思考将来如何通过所学专业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欣.浅谈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法制与社会,2010(12).

2.李涛.浅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汪东升.艺术类大学生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地区艺术类大学生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0(1).

上一篇: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