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08-16 07:54:52

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策略:

1.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心理教育的手段趣味化

心理学认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求知欲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差,容易分心,直接兴趣在注意力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计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语言环境,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卡通殊符号的运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状态,学生可用分析归纳以及上台演示等方式,帮助其丰富卡通画表现手法;表情、动作在卡通画中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为让学生感受明显,笔者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与卡通形象的表情、动作对比,加强学生感受,促使学生在画卡通中积极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达到强烈的效果。在这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主动去绘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表演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克服胆小、不敢尝试的心理,鼓励他们模仿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并过渡到自编自演。另一方面使绘画课变得具体、鲜明,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创作思维,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使学生们愉快的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自觉接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心理教育内容个性化

2.1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了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后,班里部分学生便开始骚动了,有的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心不在焉。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弱刺激或过度刺激使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所引起的超限抑制,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学习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它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记忆效果。为了使学会的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而不产生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趣味盎然,使学生劳逸结合,在既紧张又活泼的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提到课堂45分钟的质量。

2.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体验。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出色。”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自信心的前提。事实上,人类认识到的自我能力还未达到自身全部能力的十分之一,大多数人对自己90%的能力浑然不觉,更谈不上挖掘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浪费啊!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怕画错或不敢上台表演等小挫折变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卑感强、思想包袱重、课堂上不活跃、羞于开口、不敢去画的学生,我专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激励策略,如情感激励、荣誉激励 、任务激励等。有时,对学生的鼓励并不需要言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3 激发、保持学习兴趣,使心理教育的效果长期化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它使人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关注某些事物。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因此,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初中美术是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习兴趣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的兴趣,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的热情。

把心理教育引入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已产生了初步的效果。首先,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明显增强;其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他们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都有所增强。实践证明,在初中美术课堂渗透心理教育、能有效地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学生们拥有更健康的心理,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上一篇:浅淡中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下一篇:爱心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