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小金库

时间:2022-08-16 06:51:11

曾国藩的小金库

曾国藩一年的合法收入,也就是工资加养廉银不过一万八千多两。而他请客吃饭,给京官送礼,以及给户部的部费钱,每年加到一起,起码得三万多两,远超过他的合法收入。这些钱都是从哪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同治七年底那一万四千两别敬的开支来源。

那一次北京之行,包括一万四千两别敬,曾国藩共花费了两万两。这笔巨款的来源,曾国藩在信中说得很清楚:“已写信寄应敏斋,由作梅于余所存缉私经费项下提出归款。”

“缉私经费”出自两淮盐运司。管理盐业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缉拿私盐”,以保障官盐的销售。所以盐运司每年都会提出一大笔经费用来缉私。不过缉私只是“缉私经费”的用途之一,其实盐运司许多不好处理的开支,都用“缉私经费”的名义处理。比如他们每年“孝敬”给两江总督的“陋规”,也以这个名义致送。

从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曾国藩信中“运司派曾德麟解到缉私经费二千馀金” 来看,盐运司定期会给曾国藩送来“缉私经费”,曾国藩将其都存放在“后路粮台”(“吾令其解金陵后路粮台”),也就是财政司中。

此外,上海海关每月也要送公费给他。同信之中,曾国藩说:“存于作梅台中(即后路粮台)者,系运司缉私经费及沪关月送公费(现闻近三万金),为余此次进京之用(连来往途费恐近二万)。”后来同治八年二月初三日信中又说:“后路粮台所存缉私经费,除在京兑用二万外,计尚有万馀金,……此外淮北公费尚有应解余者(十月间书办曾拟札稿去提,余未判行)……”

从这封信的前后文推测,曾国藩在“后路粮台”也就是建有一个“小金库”。盐运司送的“缉私经费”,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的“公费”,就是曾国藩这个“小金库”的金钱来源。而其用途,则主要供曾国藩官场应酬打点之用。

各种官场应酬支出,都是出自这个小金库。至于曾国藩的养廉银则存放在布政使衙门,主要供自己家庭开支所用。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公与私,分得很清楚。

到了直隶后,来源结构也大抵相当,只不过“缉私经费”换成了“盐规”。到了直隶之后,曾国藩在信中对儿子谈及个人支出的打算:

直督养廉银壹万五千两,盐院入款银近二万两,其名目尚不如两江缉私经费之正大。而刘印渠号为清正,亦曾取用。

也就是说,直隶总督主要个人收入为养廉银一万五千两,此外还有盐规二万两。这二万两盐规,就好比两江的缉私经费,是供给总督个人花用的。因此总督的收入来源总计三万五千两。而曾国藩自己测算每年大约需花掉二万二三千两,这样,每年还可以省下一万多两。

曾国藩和别人一样收陋规,但是小金库如果有节余,他不会纳入私囊。同治七年,曾国藩北上就任直隶总督。他在“后路粮台”的“小金库”剩余的银子共三万两左右。如前所述,这三万两小金库他带到北京花掉了两万。剩下的一万,怎么办呢?在曾国藩时代,官员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小金库中节余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向来总督去任时,此款皆入宦囊”。曾国藩却没有这样做。他写了封信给曾纪泽说:要想办法捐掉,捐钱的时候,还一定不要留名。

曾国藩曾经说,别人都愿意享有大名,他不愿意,也不愿意别人叫他清官。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名声太大,容易引起别人的注目和指摘,不利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大事。

在直隶总督任上呆了不到两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时,发现自己积攒了“俸馀三万金上下” 。这笔钱他一部分要带进京中作为“别敬”及其他应酬费用,除此还有剩余。比如在直隶总督陋规项下,还有一项没花掉的钱,叫“盐吏占费”,大约一千多两。

他不打算纳入私囊,而是像以前一样以散钱为处理之法:“盐吏占费将馀千金,余不欲以之肥私,可以四百捐育婴堂,馀分给诸人(五巡捕各五十,内戈什各三十,外戈什及上房仆婢酌分)。”

上一篇:中国民企能否影响非洲 下一篇:香港电影,何时涅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