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生活:这么近,那么远

时间:2022-08-16 05:45:08

微博生活:这么近,那么远

有个不严肃的段子,以往吃饭是父母先吃,如今吃饭是微博先吃。还有很多严肃的例子,今年很多社会大事新闻都是从微博中蔓延开来,每个网民都利用这个能发言140多字的小平台,对社会民生各抒己见,甚至多次治病救人、传递爱心。过去网络是虚拟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作为一种娱乐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平台。如今,越来越多的事件、争论在此发生和延展。

微博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往不严肃的地方说去,这里是大家展示自我魅力的空间,今天吃的雪糕、自己做的便当、新买的衣服、家人的团聚,统统甩照片。还有志同道合的博友们互相传递共同爱好的电影、歌曲、明星八卦。彻底把大家的业余时间填满了。往严肃的方向发展,这里是大家走进“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利用这种网络社交工具,来抒发己见。当然,网络上的消息真假参杂,或许在步入了微博时代后,学会分辨消息来源,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从文化上讲,经常阅读和写作140字以内的文字,会不会形成一种新的文体?就像手机短信可以派生出手机文学,比手机短信更具阅读的微博写作能否成为文字创作的主流呢?网络文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文学形成了分野之势。微博或是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或可能自成体系,进而会不会构筑新的文化价值观或者改变文化的生态呢?“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微博一旦高度切入人们的“吃喝拉撒睡”,其在文化上的蝴蝶效应早晚会显现出来。

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确实已经全面覆盖大家的生活。不少年轻人乃至中年人,见面交换的不是电话号码,而是问一句“我加你微博?”企业乃至政府部门,也必须通过这种新兴的传播沟通方式和民众对话。如今知名企业大都有自己的微博账号,甚至连上海市政府和广州市政府,都开动了官方微博账号,用网络语言和大家沟通。而主管这些账号的工作人员也被亲昵地称为“小机器人”。住在封闭小区里的人,“对面相逢不相识”是生活的常态,但这并不证明他们不关注身边的人。相反,如今人们与外界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了。如果关掉电脑电视电话,闭门一周,再出门来,自己都会感觉自己成了陌生人。而微博可以使一个人高度融入社会这个大炉内,让交流更加贴近。忽然想到一个极端的例子,当下有些空巢老人,身边无人陪伴,心灵无所寄托,甚至悄然离世多日都没有人知道。那么,使用微博长大的一代,在他们老迈之后,假如没有更时兴的东西来替代微博,那么,只要他们还能操作电脑、手机,还有思想,他们不就可以用微博与他人近距离地接触,从而解除心灵上的孤寂而安度晚年吗?这是可以想到的妙处,仿佛从大海中捞取了一瓢水,一定还有更多的佳妙之处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当然,微博依然是以年轻人为主力军,这也导致了一些“俏皮变音”词在网络乃至日常生活中流行,例如“神马”(什么)、童鞋(同学)、围脖(微博),这样的话语虽然有点不符合汉语规律,但却也是一种时代痕迹。

微博这种网络产品所引发的研究并非仅限于技术,它所造成的信息传播革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著名网友和菜头写下一篇题为《碎片化生存》的博文,表示要退出“围脖”,作者谈到,之所以离开这个曾经让他迷恋的地方,概因“(微博)这个新世界里,时间无始无终,只有一个个瞬态的当下。”微博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你我,清醒的人,不该被微博式的生活、思维方式所主宰。

在这个微博时代,最常见的就是一大群朋友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却各自低头拿着手机刷微博,上一道菜,大家各自拍照,互相转发,但整晚下来,没说上几句话。

到底微博是拉近了还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真难定论。有了微博,世界几乎没有距离,在地球每个角落的朋友,都能在瞬间交换讯息,连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还能通过微博的转发,逐渐认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但同时也让人越来越依赖网络交流,而忽视了面对面真实的沟通。尤其是非微博世界的老人家,更加觉得和孩子们难以沟通。

在春节之前希望给刚迈入微博纪年的朋友们一点建议,和朋友聚会各自微博也就算了,但在家人团聚尤其是陪长辈们吃饭聊天的时候,放下手机吧。

上一篇:冬季补水明星来支招 下一篇:论我国药品召回保险制度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