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描绘图画

时间:2022-08-16 05:16:20

用文字描绘图画

如何教学生借助文字描绘我们周围景物的自然雄阔、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边又无私多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景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好观察的角度,描写的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多识草木之名

认识所要描写的植物是什么,是把它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的前提。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描写景物常常泛泛而谈,因为他们不知道眼前动植物的名字。比如学生写:“校园毓秀湖畔,有一大丛高高的水草,白茫茫的……”她不知道那就是《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后来我悲凉地发现,学生除最为常见的银杏、柳树、樱花、蔷薇之外,基本不认识海棠、丁香、杜仲,静立可见的植物尚且如此,校园里时隐时现的鸣虫飞鸟更不认识了。

不认识动植物之名,虽说也能描绘其颜色与形态,但对景物的描摹往往是生硬的、断裂的,失去与眼前之物内涵的联系。不识海棠,除了笼统写写“不知名的一树繁花”外,就想不到苏轼笔下“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的情景;不认识牡丹,除了写“一大捧娇艳的雍容的硕大花朵”,就想不出这就是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倾国之姿。关心动植物、关心风景、沉醉于景物描写,多识草木虫鸟之名,有助于把景物描写引向精神层面、文化层面。

二、多积累描写颜色的古典词汇

用文字描摹形态、描绘色彩,要有细致分辨色彩的观察力,也要有大量的形容颜色的词汇的储备。作家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很注意描绘颜色,汤显祖《牡丹亭惊梦》中的“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无不体现了诗人善于着色的高超描摹技巧。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颜色还拥有一些非常独特又充满古典韵味的名称,如一种浅黄绿色在古代叫秋香色,竹子的绿色叫竹青,植物浓绿偏翠的颜色叫青葱,绛紫与深粉之间的颜色叫胭脂。积累丰富的典雅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就如同心中贮藏了五颜六色的画笔,用文字绘图是不是更得心应手一些呢?

三、动词要准确使用,形容词要慎重使用

描摹景物的动态时要准确地使用一系列的动词,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描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就使用了停、摇、晃、捋、转身、疾行、爬、祈祷、支开、升空等动词。作者就通过这些动词描绘了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而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形容词却要慎重地使用,这是因为很多形容词是笼统、概括的,如“优美”、“寂寥”、“缤纷”、“单调”等,如果取供描写之用,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这些词并不具体,你就是用上一串“美丽”或者“非常”,人家也无从得到实感。有时候不用一个形容词或副词来描写,只说一句极简单的话,但因为说得具体,却使大家恍如亲历。

四、空间的逆转

在描写时运用想象,将空间上下逆转是一种很新奇的表达,如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写一篇叶子落下“这片树叶忽然就从那绿色的大陆上腾飞而起,像一只金蝶”,把向下的飘落写成了向上的腾飞。这种突破空间限制的描写,给人以似真似幻的感觉,具有语言的破坏力,因而有新意与诗意。

空间的逆转,也有类似的效果,如沈复《闲情记趣》:“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把花台草丛描写为丛林幽壑而神游其间,境界大开。

空间转换的描写,能引发人们的联想,让人更容易身临其境,同时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如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写到自己躺在林中看到的景象:“躺在那儿,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仰望在树叶间露出的斑斑蓝宝石天空,像处于一簇水草底下的虾。”把“林中”这一空间,变换为“水底”,让人感受到光束、雾片、宝石蓝天空那似乎在荡漾着的光泽,和周围清新甘甜的空气如湖水般的质感,给人以林中与水中双重审美体验。

五、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捕捉印象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景物描写时说,用多种感觉捕捉印象:“就是眼睛怎样看见就怎样写,耳朵怎样听见就怎样写,内心怎样感念就怎样写。”他还举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把视觉的印象捉住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把听觉的印象捉住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把意识的印象捉住了。因为捕捉得住印象,能够把自己和景物接触时候的光景表达出来,所以这几句都是很好的描写。”

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而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通过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多重感知,那将会达到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充满想象力的比喻

在描写时,多种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如梭罗《瓦尔登湖》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把湖水比做大地的眼睛,树木宛若睫毛,群山好比浓密的眉毛,写出湖水的神韵;又如刘亮程在《对一朵花微笑》中描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这里比喻与拟人并用,将田野上草花的盛开描写得格外新颖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上一篇:分享写作经验 下一篇: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