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

时间:2022-08-16 02:59:41

浅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65-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这类药物抗菌谱广,活性强,毒性低,与多数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而且人工合成容易,是一类具有较大潜力的新一代抗菌素。目前流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由于抗菌谱的进一步扩大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深入细菌内部,抑制脱氧核糖核酸螺旋酶,从而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造成细菌遗传物质不可逆损伤,达到抗菌的目的。当前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

1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

1.1皮肤反应 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风疹、皮疹、剥脱性皮炎、光敏反应和光毒性等症状,其发生比例在不良反应中最高。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皮肤反应发生率为0.4%~2.2%,较β-内酰胺类及磺胺类药物少见。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光敏感性反应最受关注,轻者于暴露后出现红斑,重者有皮疹表现。

1.2消化系统的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消化不良、吞咽困难、流涎、胃炎,严重者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期间肠道革兰阴性需氧菌可以明显减少,但较少影响厌氧菌,极少伴发艰难梭菌相关的假膜性结肠炎。虽然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体外试验对厌氧菌具抗菌活性,但对肠道厌氧菌的影响不明显,故治疗后相关腹泻少见。曲伐沙星可并发非艰难梭菌腹泻及化学性胰腺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含镁的抗酸药时,可损害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影响其抗菌活性

1.3循环系统损害 主要症状为血压升高或下降、心肌梗死、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1.3.1心脏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间期延长,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替马沙星及帕格沙星因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Q-T间期延长及心毒性而撤出市场;司帕沙星因发生心毒性副作用高。

1.3.2低血压 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过敏性/过敏样反应虽然少见,但已证实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可引起过敏性/过敏样反应,临床表现为严重低血压、气喘、发痒、呼吸及心跳加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论由何种药物引起,表明以后均不宜使用任何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上使用各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都要警惕发生这一潜在致死性反应的可能性。曲伐沙星引起的低血压持续时间长(12~24h),需要补充液体及升压药维持血压,直至药物被代谢及排泄为止,有关实验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低血压系由于细胞及组织释放组胺所致。

1.4神经系统损害 可见头痛、头昏、失眠、兴奋、烦躁、癫痫样发作、寝食不安。另外,还可能表现为神志不清、软弱、震颤或抑郁而被忽视,特别好发于明显动脉硬化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老年人。癫痫是少见的副作用,但老年是诱发癫痫高危人群,同时使用抗风湿或其他降低癫痫阈值的药物、原有癫痫史、未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及电解质紊乱都有诱发癫痫的因素。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中枢毒性副作用的可能性排序为:托氟沙星>氟罗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1.5骨髓造血系统损害 表现为粒细胞、白细胞及全血细胞的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及紫癜等,个别患者甚至出现骨髓抑制,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关,造成红细胞功能及结构改变而引起溶血的可能性最大。

2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首先应遵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则: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适当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观察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调整经验用药,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其次,要考虑年龄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由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以及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临床医生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为避免胎儿畸形和儿童关节病变,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禁用或慎用。18岁以下青少年严禁使用此类药物,防止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医生还要严格控制;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如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且茶碱的治疗窗较窄,易导致茶碱中毒;这类药物与碳酸氢钠合用,后者能影响前者的吸收,且前者在碱性尿中易析出结晶,因此,二者要分开服用,且不能过度碱化尿液;另有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血液学反应,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血液学改变。总之,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判断能力,进而加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是今后工作的方向。

氟喹诺酮类药物虽然可能发生各种不良的反应,但只要掌握其临床表现和合理应用原则,明确其发生的机制,就可以使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玮瑛.药物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192-196.

[2] 陈新谦,等.新编药物学[M].人民卫生版社.1994.7(13)101-103.

上一篇: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仙方活命饮合西药治疗气滞痰阻型脑中风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