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她者”世界

时间:2022-08-16 02:46:56

走进“她者”世界

摘 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佐哈尔所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界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将翻译学带出了语言这一小范围。英美女性文学翻译的独创性与开拓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品格,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学中所具有创新的特点恰能展现英美女性文学翻译所体现出的一定优势。

关键词: 多元系统 英美女性文学 翻译 “她者”

一、引言

在翻译界内有这样一种说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翻译则是联通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作为译者,首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忠实再现源语作品的内容。作为翻译家,除了要达到以上基本目的外,更深的要求则是做到准确传达文字的美与雅。自古理论是指导实践前行的明灯,这在翻译界也不例外。自翻译理论诞生至今,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各有所长,但是遗憾的是,一直没有理论能够突破语言层面,将翻译放入一个宏大的版图中去研究。直至多元系统论出现后,才为译界带来了清新之风、革新之风。与此同时,在文学领域中也悄然出现了一股新风尚――女性主义文学,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和喜爱。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关注女性地位,女性健康,更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促进了女性主义文学更加繁荣,随之兴起了与之相关的女性文学翻译的热潮。两种崭新的事物,两种带来革新的力量,如果二者相遇,将会诞生怎样炫目的新成果?将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提出的一种理论。早期是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这一种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应视为系统而非由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充分的解释。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却又相互依存,且共同构成一个有组织的“大多元系统”。因此,佐哈尔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只有当做系统而不是毫无联系的因素构成的混合体时,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研究翻译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得世界各国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掀起了一股翻译文学研究热潮,对翻译界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虽然这一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但这一理论运用最早却是在翻译研究中[3]。多元系统理论中存在三组重要的对立观念:1.经典化与非经典化阶层: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构成一个多元系统的各等级成分为获取主导地位相互竞争,是文学系统进化的原因。2.中心与边缘:该理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既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意识形态)视为系统。3.一级与二级类型:埃文・佐哈尔提出的主导(primary)和从属(secondary)模式的对立“是支配着转移(以及多元系统的整体分层)所牵涉的程序的原则”。他认为,主导和从属的对立,就是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根据左哈尔的理论,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目标语文学中的一级(主导)模式,这时,译者翻译时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要不惜打破本国(民族)的传统规范,译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当翻译文学处于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从属)模式,主要取归化的翻译策略[1]。

三、英美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是女性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女性们呼吁在政治、社会、经济及学术上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最终在所有领域中实现男女平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大批优秀的女性作者和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崭露头脚,在以后的时间里更让世界为之折服。这其中,当属英国和美国的女性主义作品在质与量上更胜一筹。英美女性文学的产生以1929年英国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的《自己的房间》为标志。此外,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艾米・谭(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和金斯顿(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都是英美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坛也具有重要影响。英美女性文学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品格,这主要源自作者的基督教文化观念和宗教道德的情感体验。这些作品在宗教与哲学的层面上赋予女性文学一种宏大的、视域开阔的、关怀人类的人文精神,而它的宗教色彩及由此生成的“圣经式”的叙述方式,又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类文学的话语。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英美女性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2]。

四、多元系统与英美女性文学翻译

作为我国接触较晚的多元系统理论,其对英美女性文学的翻译具有独特的优势。英美女性文学一般具备:题材范围较窄,写作思路细腻;自我意识充分;充满反抗精神;文化属性多元。相对应之下,多元系统理论则首先,它“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其次,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的阐述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文学翻译中的“充分性”,最后,它把翻译与译作与所产生和被阅读的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政治等许多因素结合了起来。在很多翻译作品中都能找到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例如,在曾胡所译《荆棘鸟》中,有这样的例子:

上一篇:论劳伦斯的审美观对林语堂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大学英语的课堂提问与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