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主体的典型行为与心理特点分析

时间:2022-08-16 02:16:18

空间主体的典型行为与心理特点分析

现代空间陈设的出发点,是为了人在其中居住和活动更加人性化而建,审美的程序与实用的程序一致:由内向外而不是由外向内,内空间成为重中之重。如美国建筑师赖特所说: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便是那个建筑的灵魂。

研究人的行为习性、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其目的在于分析居住环境内部人与设备及环境关系的典型特征,合理地确定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伴随着各种行为的发生,是人丰富的心理活动。

1.作为空间使用者的人,空间内的心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领域性:人在室内环境中的活动,总是力求不被外界干扰。反映在室内各个房间与通道的开放程度上,应做到符合使用者接受能力和习惯。如客卫与主卫的开放度、服务范围的区别。

(2)距离性: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人的交往距离可划分为密切距离;人际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此外根据不同的感官还可分为视觉距离、听觉距离、嗅觉距离。发生客厅内的交往行为主要适用前两个数据,过远导致交流时产生疏离感,影响交流效果。

(3)私密性:主要涉及视觉、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因居室房间集中、稠密,对私密性要求尤其明显。除了房间内部差异外,随着居住条件改善,应在设计中注意独栋别墅、联排或叠墅、高层住宅、多层住宅等不同房型的需求差异。

(4)安全感: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需要在空间中寻求依托,并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以求稳定与安全感。目前常见的一味追求客厅面积放大的手法,在挤压其他房间实用功能的同时,也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单独空间的无限延展将导致空间旷度等心理上的不良体验。

(5)空间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家居空间应适当打破过多的矩形边界造成的死板印象,增加空间活力。

(6)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人们在住宅里的行为范畴更为宽泛,呈现出现代生活方式的新特征、新变化:

1)保健意识增强、追求身体健康――增加健身与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

2)饮食结构更为合理、更具文化――厨房功能、风格细化,使用功能扩展;

3)工作压力加大、追求舒适与减压――例如影音娱乐空间的需求;

4)审美情趣与品味的提高――对装饰文化与风格接受度提高、追求多样化;

5)信息时代特征显现――网络信息交流、SOHO办公功能产生的新空间需求等。

2.空间划分及组织的基本原则

(1)尊重结构

这里的结构指的是在装饰施工之前、由建筑施工工程完成的房屋框架体系。它凝结了建筑设计人员的心智与劳动,其设计意图应得的充分尊重。部分装饰设计师在工作中习惯于从室内某个具体界面为起点,考虑针对该部分可实施的装饰工程并展开工作,这种设计程序可能产生漂亮的局部装饰效果,但往往缺乏整体三维空间的系统考虑。

为了充分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要求,设计者应对原有建筑设计意图充分理解,把握由建筑结构形成的空间框架条件。冷静分析建筑优势与不足,避免不管原始设计是否合理、为了砸墙而砸墙的冲动型野蛮装修,真正从空间条件和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利用装饰设计语言对空间进行完善、调整或再创造,使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人为的缺陷与障碍,最终使室内空间组织达到科学性、经济性、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2)主次有序

建立空间的次序,便于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把握,使空间意向明。

空间上,以功能多样的客厅、起居室为主,其他功能较单纯的房间为辅;使用对象上,以主人房为主,客房为辅;在具体的空间内部,每个独立空间确定一个重点主体,形成一个视觉中心,其他组成部分为辅。

(3)公私有别

公共活动、人际交往所需区域是外向型的空间,灵活性较大,强调空间的交流、渗透、讲究与临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心理感受上表现为开朗、活跃;私人生活所需是相对封闭型的空间,人的行为在这里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这就不仅需要将卧室与客厅、餐厅、娱乐室进行位置的分离,而且应注意房间朝向、门的设置、房间内的隔墙隔断设置等,营造领域感和安全感。

(4)动静结合

利用动态的交通空间,将每个相对静态的居室串联起来。与使用者在空间中的动态活动与静态停留形成良好的呼应。可增加中小型居室的生命力。一个完全静止的室内空间是不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的,良好的空间可以带动人的情绪、引导人的行为方式、燃起

生活的热情,增加为人机系统的内在活力。

(5)灵活可变

装修不应当是“一次性”,再精良的装修也有保质期,加上使用者求新求变的审美特点,以及房屋使用功能的调整等因素,装饰工程不能将空间死板限定,而应留有改变和发展的余地。例如可以让空间同时具备多重的功能,先期可使用其中某个功能,且功能变换时无需空间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各空间之间的联系采用不同方式,一个空间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与另一个空间关系的改变而实现,从而满足使用者动态的居住需求变化。

通过以上空间主体的典型行为与心理特点的分析,快速发展的社会使得几代人的生长环境变化加快,人生观、价值观差异加大,带来的“代沟”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深入了解空间主体的行为与心理,往往可以透过蕴含变化的潜质而做到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庄佳峰(1978―),男,研究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系,中山大学觉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外设计史、家居产品设计、室内陈设研究、人体工学。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上一篇:按原计划验收 下一篇: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