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 贴在门上的风情画

时间:2022-08-15 09:35:42

桃花坞年画 贴在门上的风情画

年画,素来有“南桃北柳”之称。世间精品莫过于杨柳青与桃花坞。如果说杨柳青年画是粗犷的北方大汉,那么桃花坞年画就是精致的江南美女。两大派系的年画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而桃花坞年画相较于天津杨柳青,用雕版勾勒出底图,上色则全部用人工,桃花坞年画用时、用工都要省事得多。桃花坞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时期,每年销量达百万张,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年画品种,不仅行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发展。

传说最早的桃花坞年画作品,即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虽然这有扯虎皮做大旗之疑,但是也道出了桃花坞年画的缘起——唐伯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桃花坞年画则和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有很深的渊源。

画稿:吴门画意绘姑苏

朴园是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苏州园林,而桃花坞年画,也是一种行将就木的民间工艺。看到有客人来访,想对桃花坞年画做深入的了解,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馆长凌君武欣喜不已,亲自上阵为我们做讲解。

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分为三步:画稿、刻版、印刷。其中,“画稿”步骤尤为关键,年画要表达的题材、风格在画稿时就定下了基调。而古时有“琴棋书画”之说,绘画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旧时没有版权之说,制作桃花坞年画的工匠看到市面上有流行的绘画,就拿过来照其制作年画的模版。从这个层面上讲,桃花坞年画的起源,是源自对名人字画的复制。

既然要复制名人字画,那当然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既在文人雅士之中有很高的才名,在平民百姓中又有极高的人气,加之晚年唐伯虎又在桃花坞一带隐居,因而唐伯虎的画首当其冲,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制作重要的“参考”对象。而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和年画的受众——普通百姓的品味有差异。于是慢慢的,桃花坞年画作坊就出现了专门为年画做画的民间画师。

今年73岁的王祖德就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1958年,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看到有师兄在进行版画创作后感到非常好奇:“这不是儿时父亲在家制作的桃花坞年画么?怎么现在成为大学开设的课程?”询问后才得知,曾经盛极一时的桃花坞年画已经成了昨日黄花。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如果再不在大学开课抢救,流传几百年的桃花坞年画艺术就有失传的危险。这对王祖德来说,是极大的触动,因为桃花坞年画带给了他太多美好的记忆:父亲曾经边画《三笑姻缘》的画稿,边和他讲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晚上做恶梦醒来时胆战心惊,想到门上贴有《钟馗捉鬼》的年画后就宛如拿到了护身符;反映婚丧嫁娶的年画让他懂得了传统礼仪,说民间嬉戏游艺的年画培养了他的情操和趣味。年画之于王祖德就如四格漫画之于现在的青少年,是了解社会的最重要的窗口,给他留下了太多的童年记忆。年画失传对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王祖德不清楚,但是对他来说,则意味着失去童年最好的伙伴,这是无法接受的。

从那时起,王祖德就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成为一个专业的年画画师,一画就是50多年。唐伯虎画桃花,是用吴门画意“摘桃花换酒钱”,而王祖德画桃花坞年画,则是用吴门画意手绘姑苏记忆。“画年画画稿,不是画家做画,信马由缰,要注意和下道工序配合。线条要均匀、要细。不均匀,刻版就不流畅;线太粗,印刷时就会模糊”,王祖德细细地说道,“桃花坞年画还得靠年轻人,这么好的工艺需要传承。”

刻版:拳刀岁岁刻梨木

画稿完成后,就进入了桃花坞年画制作最艰难的环节:刻版。中国的雕版印刷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后,到明初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逐渐演化出刻书和刻画两个品种。刻画开始时只是刻书的衍生品,主要用来给戏曲、小说刻插画。因为插画表现更为生动,更能为底层百姓所接受,因而慢慢独立出来形成版画这一艺术门类。而桃花坞年画则是中国版画最杰出的代表,因其精致的刻工而被称做“姑苏版”。

木板是雕版印刷的模具,因而对木板有极高的要求,一般都选择质坚硬,木纹细密的梨木为刻版材料。梨木要先入水池浸泡,待不变形开裂后,把梨木裁成一到二寸厚,和画稿大小相当的木板,用刨子刨平、砂纸磨光后,再把画稿反贴其中就可以刻版了。

如果说画稿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意”,那么刻版就是以拳刀为笔在梨木上“工笔”。表面上看,刻版是对着贴好的画稿照本宣科,但是拳刀虽小,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舞得动的。画稿基本上都是由流畅的线条构成,刻版要想把画稿的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线条也必须一步到位。要想在木纹细密的梨木上划线,拳刀要锋利,刻版者需要有非凡的定力。因为稍不留神,只要一刀刻错,整个画版就前功尽弃。

旧时,桃花坞年画为保证“术业有专攻”,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分工,刀工只负责刀工,把磨刀作为传内不传外的商业机密,一个学徒只有练到十年才允许在大型版画上动刀。如今桃花坞年画青黄不接,桃花坞年画博物馆要求新人都必须成为“全能战士”,学会全套的年画技艺。老的刀工也纷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技艺,千方百计调动学徒的积极性,只为在贴年画风俗不再的当代,将桃花坞年画进行到底。

孙一波是新一代桃花坞年画刻版师中的代表人物,他第一次接触年画是在上大学时。能支撑孙一波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很简单:“武侠片中,高手在走投无路时,在悬崖上用宝剑把自己的武功秘笈刻出来,太帅了。而桃花坞年画也是一门快要失传的绝技,我就要做这一行,用拳刀在梨木上刻《年画真经》!”于是,那时的孙一波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唯一的传人,几个老师傅围着他一个人教。孙一波经常有种错觉:“我感觉自己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而王祖德老师他们一帮人就是江南七怪。”

在经过几年的闭关修炼后,孙一波学成了秘笈,复原了《一团和气》(雍正版)、《寿》、《月光美人》、《孟蜀宫姬图》、《黄金万两》、《宋江》、《天官赐福》、《灯画》等失传的版画作品,其中《一团和气》(雍正版) 荣获山东省潍坊全国年画展金奖。

套印:江南仕女贴花黄

套色工艺是桃花坞年画有别于其它年画的独特工艺。从刻版上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单一的黑色的,“就好比素颜的美女,而填套就好比给素颜美女上妆的过程。”给我们展示套印工艺的,是80后年画工艺师乔兰蓉。乔兰蓉200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年画的创作、制作与研究,目前就职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是为数不多的志愿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的年轻工艺师之一。

“每一幅成品年画都是色彩缤纷的,而一块套版只能给年画上一种颜色。所以,每印一幅年画,都要准备好几块套版。一般简单的年画只要6块套版,而最复杂的套版则需要26块套版”, 乔兰蓉解释说。以印刷《双美爱花图》为例:仕女的脸和嘴唇是朱红,那就专门用一块套版刻出脸和唇,然后把套色版固定在桌子上,用刷子在套色版上刷上朱红色的水墨。然后用配套的塑料薄膜盖在套版之上,让涂过朱红的脸和唇露出来,再把上好底色的画稿贴上去,当朱红色的水墨浸透宣纸后,美女的脸上就抹上了“胭脂”,唇上就打上了“唇膏”。用同样的道理,要把仕女的衣裳染成黄色,就要刻出一块就衣裳形状的套版;若让美女背后的鲜花变得娇艳欲滴,就得替鲜花刻一个套版……

每一次上色时,水墨都不能放得太多,放得太多宣纸会被浸透,用刷子“熨烫”时,宣纸易破。每一块套版,想要套色达到理想效果,要反复填套,少则3次,多则7到8次。而连续的填套,一定要让套色版纹丝不动,不然套色的过程中,前一次套色和后一次套色就会发生位移,造成重印和偏色。每一次套色时,再熟练的填套工都不可能一次成功,要不断地试验,根据套色版和画稿的位置不断调整位置。一旦调整好了后,就开始大量印刷,通常一次要印刷数百张。平均每填套一次用3张宣纸,而一幅年画一般要填套6种颜色,所有套色版填套下来,就要用18张。如果填套有26种套色板的年画,那就需要用72张。而桃花坞年画都选用的是最好的宣纸印刷,因此制作成本惊人。

“桃花坞年画虽然制作繁琐,但是这也让它具备了精致、典雅的特质。套色就是对镜贴花黄的过程,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套色再繁琐也都能接受了。”乔兰蓉说道。

桃花坞又见新版画

王祖德还记得儿时父亲卖年画的情景:那时年画是生活的必须品,是每家每户“打年货”时的必备物件。每到腊月,父亲就会挑着货担走村窜巷。报童卖报时高呼“号外”,而卖画郎则哼着“年画歌”,把年画的内容用歌词唱出来以吸引顾客。

桃花坞年画的历史巅峰时期在清乾隆时期。无奈,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苏州不下,放火烧城。桃花坞年画作坊聚集的桃花坞大街,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大量珍贵的画版被付之一炬。桃花坞年画自此凋零。

如今,就算是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集全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在桃花坞年画资料室,王祖德向我们展示了一块他珍藏的老版:一个已经快开裂的《花开富贵》。这是20世纪60年代王祖德偶然得来:上世纪60年代初,王祖德到苏北、安徽、浙江等地,开展桃花坞年画调查。和一位农户家聊家常,农户得知王祖德在从事年画创作时,说自己祖上也是做年画的。他们的祖上每年过年时会到苏州卖猪,卖猪所得会换成年画回老家卖,后来看买的人太多,就专门到苏州学雕版技艺,自己回老家制作年画。祖上做了几代的年画,存下了大量版画。但是后来年画凋零后,那些版画就被当成柴火烧得差不多了,这让王祖德大为震惊。最终王祖德在农户家的猪圈中,发现了一个清代木版。反面已被刀砍出了一个凹槽,下面是雕工精美的《花开富贵》——偌大的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仅存的一幅清代版画,居然靠着当切猪饲料的砧板这一身份才保存下来。

桃花坞年画,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艺术,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为各种原因,存世一百多件老画版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中。王祖德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带领一群80后学徒复原这些版画。虽然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板,桃花坞年画就能流传下去,留住一年又一年的福分,留住祖祖辈辈的故事。

上一篇:佩尼斯科拉 地中海白色中世纪石头城 下一篇:贡米皇酒飨来客 松石黄玉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