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桃花坞风景年画研究

时间:2022-10-15 09:23:55

清初桃花坞风景年画研究

摘要:桃花坞年画兴于明末清初,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雍正、乾隆年间出现风景题材的年画,与其他年画有着迥异的风格,制作精良,尺幅巨大,兼具西洋画法与本土人文风情,在当时已属稀有,如今更是难得一见。本文试初探其风格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为研究文人画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做准备。

关键词:桃花坞;清初;风景年画

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雍正、乾隆年间,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桃花坞年画题材丰富,其中最特殊的当属风景题材,这类题材在各地年画题材中是很少见的。

太平天国时期,战乱纷繁,战火烧毁了许多桃花坞年画作坊,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桃花坞年画几近绝迹。20世纪50年代,苏州文联组织恢复桃花坞年画的生产,成立了“桃花坞年画社”,使其得以保存和发展。现存的清代年画多数被日本及欧洲国家收藏,为了研究顺利进行,现从相关的文集著述中选取年画资料,以此分析早期风景年画的特点及发展状况。

风景年画产生之初,是为满足许多无法到各地游玩的人一睹名胜佳迹的美好愿望,后经发展成为桃花坞年画的一大特色。风景年画主要描绘的是苏州、杭州等地美景,如苏州各大园林,杭州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内容丰富,令人惊叹。

风景年画的形成及风格有其多样性,大致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细严谨如界画

《姑苏阊门图》与《三百六十行》是成对的年画作品,“两幅图以阊门城楼为中心,由城内向城外俯瞰,街市繁华,商号林立。可辨识的有茶室、雨伞店……街上往来人群中有手持响器的剃头师傅、背负三弦的算命先生等等”[1]。这让人联想到的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艺人将传统的写实主义继承下来,有着如同界画家一般的工细严谨。

类似的有《金阊古迹图》、《金陵胜景图》等,这类年画功能性强,似乎是地图,按照客观实物的布局来构图陈设,加上细致的敷色,效果更真实。而制作一幅这种年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财力,因此清中后期,风景年画逐渐简化成背景甚至完全被取代,它的风靡也成为过往。

二、文人画的影子

桃花坞年画的产地桃花坞,因唐寅的一首同名诗而得名。相传,桃花坞年画最早的产生是翻刻唐寅的作品《风流绝唱图》的结果,但该系列描绘的是男女之事,在百姓眼里有损风化,因此该说法成立与否仍有待考证,然而桃花坞年画中确实有着挥之不去的文人画影子。

《姑苏灵岩胜景图》是墨版套色敷彩年画,构图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潇洒随意、清新疏淡之意,树林分布主次不一,错落有致,山石结构清晰自然,皴法也表现的十分到位。

古代苏州地区,经济繁荣,贸易发达,也是艺术家的胜地。元四家,明代吴门四家,明末的董其昌及松江派等都活跃在苏州一带,因此文人画势必对桃花坞年画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在明代,唐寅、仇英等人时常参与年画的制版,可见文人画与桃花坞年画有着特殊的交流方式。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到画家张宏。

《止园图册》是张宏的代表作,图册第一开便是苏州园林止园全景,随后入园、园内移步换景、出园、园外,分别是另外的十九开画面。张宏很大胆,早在宋代苏轼已立下 “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绘画准绳,而他却敢于表现物象的客观真实。虽然不排除是西方写实精神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张宏本人有着对摩写物象真实面貌的愿望和积极心态。在年画《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中,对远处山川若隐若现的描法和张宏在《止园图册》中的手法如出一辙。

三、仿“泰西笔意”

明末清初,西洋画随传教士传入中国。尽管受到国画的排斥,西洋画对中国画依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桃花坞年画中,这种影响也十分明显。

以《姑苏阊门图》为例,道路从右下角开始进入观者的视线,并以S型向远处伸展,街道的尽头是城门,在城门另一端,同样有道路向远处延伸,越伸展视线就越开阔,房屋建筑、树木、行人也越来越模糊,直到完全融入茫茫云海。内容丰富,但杂而不乱,如果不是用西画的焦点透视法,不会有如此逼真自然的效果。

其次是明暗技法的使用。中国画与西画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画讲究线条本身的韵律和美感,画家在用线过程中加入了自己丰富的理解和情感,因此即使白描也十分很生动。西画注重写实,文人画家虽然惊叹其精工逼真,却对其艺术性颇有非议,邹一桂在《小山画谱》论其“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2]在《西洋剧场图》中,主体物受光面和背光面对比强烈,这使得台阶、拱桥、房屋的立体感都很强,似是有强烈的日光从某个角度照射过来,光感和空间感十足。

铜版画中的排线手法在桃花坞年画中也有应用。表现暗面时,若暗的程度并不大,就用排线的方式来表现,这使暗面和亮面的关系有了过渡与调和,画面效果更自然。在《西湖风景图》中,远处三座次要的山就使用了这种技法,概括表现次要山脉使主山脉得到衬托;水面也用线条来表现,十分有利于表现湖面平静的感觉。

按照文人画审美标准,西洋画的细致真实毫无生气,不入画品。但笔者认为西洋画的风格唤醒了人们对于绘画最初功能――画面真实感的强烈需求,正因如此,桃花坞风景年画不是 “无一笔无出处”的复写,而是真实世界的写照,夹杂了艺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清初的桃花坞年画中,风景题材占了较大比重,这为研究清代苏州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图像材料。桃花坞风景年画独特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文人画以及西洋画三大方面。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同时,桃花坞年画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这对现今保存、发展桃花坞年画有较好的启发。民间艺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可能脱离时代单独发展,它的濒危是与时代、与社会根基脱节的缘故。要想让桃花坞年画重现当年辉煌,必须重新审视它在现今时代中的意义和价值,用时代文化滋养它,才能使它重获新生。

【注释】

[1]冯骥才,高福民.中国木版年画继承-桃花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清)邹一桂.小山画谱[J].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04)

【参考文献】

[1]沈弘.桃花坞年画之旅[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7

[2]张烨.“洋风姑苏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

[3]周密.苏州桃花坞“姑苏版”木刻年画研究[D].苏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孙贤,女,1990年10月,籍贯:江苏,华东师范大学,年级:2012级 ,学历:硕士研究生,院系:艺术研究所,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

上一篇:浮华世界也有交心派?盘点好莱坞真闺蜜 下一篇:小户型室内设计风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