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15 08:16:35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先生曾说过,“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有香甜味的糖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内蕴,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变化为这些美文中的一员。因而情感的投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现

1 教材文章篇篇充满浓厚的感情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感情。”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是作家在创作中倾注着自己丰富的真情实感。

2 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也是有情的,他们有思想、有信念、有追求,对生活、对人生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思想单纯、心灵纯洁,有很大的可塑性。感情丰富的教材特别能被他们所吸收,并从中受到心智上的启迪,思想上的震撼。在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感受特别深,学生容易被教师投入的情感―__糖皮所左右,情所撞击的火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3 教师有情

爱心无价,教师有情。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运用情感的艺术,_深深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情感,规范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作为一位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在三尺讲台,还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弘扬着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1 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可能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单位 四川省西充县鸣龙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让孩子在感恩中成长 下一篇:情境教学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