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SEM模型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08-15 04:24:41

基于USEM模型的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被社会广泛的关注,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院校,就业工作特点突出,解决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基于USEM就业竞争力模型,通过对某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Abstract: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social attentio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rongly professional, so the employment work of these students ah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y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USEM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a college of TCM,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find ou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help them obtain employment.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Key words: students of Chinese medicine;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8-03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形式不同于产生于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其他学科,其就业特点也与其他类别高校呈现一定的差异化。

“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方针。中医药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中医药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但是,与西医类医学专业相比,中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大中城市的医院即使需要中医人才,也是倾向于从社会上招聘富有经验的老中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了中医药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USEM模型分析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现状,探讨有效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 USEM模型的基本原理

2.1 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可以掌握大学生能力、素质现状,提升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竞争力分为“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主要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意志、品质、诚实正直、敬业精神、获取信息能力、责任心、创新精神、心理调整能力等方面;核心竞争力包括职业定位能力与就业期望、专业实践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环境竞争力包括专业方向、学历、学校品牌等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基础竞争力是进行高质量就业的支撑环节,更加强调人才的基本素质,不但要求毕业生是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更加强调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高素质的“人”所拥有的各方面技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竞争力强调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功能性、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能力,指毕业生能够顺利的就业,被用人单位认可;环境竞争力是指毕业生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力。

2.2 USEM就业能力模型

关于就业竞争力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上,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些就业竞争力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英国的学者彼特・奈特和曼兹・约克从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在就业竞争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以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构成。该模型不但指出了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还理清了各要素直接的相互关系,对研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为了解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本研究主要以某中医药院校2013届毕业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调查问卷1229份,共回收有效问卷753份,回收率61.3%,共覆盖该校中医学、中医学(专升本)、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市场营销、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共14个本科专业。

以USEM模型中所涉及的影响就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为基础,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 学科理解力调查结果及分析

理解力,顾名思义就是理解能力。杜威说:“所谓理解,就是把握住事物的意义。”而他认为“意义”就是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科理解力就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对自身所学专业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包含了专业知识与原理、专业素养、专业前景及相关专业知识。

学科理解力的调查可以通过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继续深造转换专业比例、就业现状满意度和离职原因等方面来体现。在本次所调查的研究样本中,该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6%,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8%,其中相关度最高的是中西医临床医学96%,最低的是公共事业管理64%;继续深造转换专业比例中,有26%的调查者转换了专业,低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现状满意度总体来看为57%,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持平;毕业后半年内有18%的学生有过离职经历,低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8个百分比,通过调查发现,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是导致离职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32%的被调查者因为想要改变职业或行业而离职。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样本中反映学科理解力的数据均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可以说研究样本的学科理解力总体优于平均水平,这是由于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所决定的,中医药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与医药行业有关,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相应地,毕业生工作也比较稳定,职业前景良好。

学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的选择,但是很多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大多对所选专业并不了解,只是通过家长、学校及周围人的建议或者所谓的热门专业进行选择。因此忽略了自身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理解力的发展。

3.2 技能调查结果及分析

技能是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动方式。美国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将技能分为了三类: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大学生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能力、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可迁移技能以及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技能是USEM模型中影响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调查中通过专业知识满足度、可迁移技能满足度、创新能力满足度等方面来体现。在本次调查样本中,专业知识满足度总体为79%,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基本持平,其中专业知识满足度比较高的知识是护理学专业所涉及的中文语言类知识,满足度为86%,最低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法律与政府方面知识,满足度只有68%;可迁移技能可分为五大类,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样本总体可迁移技能满足度为80%,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基本持平,其中针灸推拿学的聆听能力满足度最高,为85%,达到高等水平,最低的同样也是针灸推拿学,学习能力满足度仅为54%,处于中等水平;对于创新能力满足度,调查结果为81%,与其他非“211”本科院校持平,其中批判性思维的满足度最高,为84%,普遍认为影响创新能力比较重要的积极学习满足度为78%。

专业知识技能的影响因素很多,宏观上比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微观上体现在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被调查对象中,毕业生核心课程满足度仅为60%,其中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和中药学满足度为35%-53%,均低于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加强;教学满意度为86%,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5个百分点,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就是实习和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学生所需水平,课堂上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一大因素。培养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组织参加各类校园活动来锻炼和提高。

3.3 自我效能感调查结果及分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是一种正能量,受到个人成败经验、模范榜样、周围鼓励、情绪反应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USEM模型中,自我效能感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即激发自身潜能的信念。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比个人能力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调查结果中,6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的人生乐观态度得到了有效提升;5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今后可以取得事业成功;55%的人认为他们更加积极努力、追求上进了。相对其他技能来说,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比例较低。

3.4 元认知调查结果及分析

元认知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提出的,他将元认知表述为“反应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在USEM模型中,元认知用来反应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反思能力、控制自我的执行能力以及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

在研究样本中,职业期待吻合度为49%,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3个百分点,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的专业为制药工程、中医学,较低的为公共事业管理,其中39%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39%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兴趣爱好,11%的人认为职业不符合自身生活方式,11%的人认为不符合自身性格;而在学习积极性调查中,积极学习满足度也只有78%。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足,没有较早的认识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发展目标,有计划的主动学习,锻炼自身能力,直到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才发现种种的不适应。

4 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USEM就业竞争力模型,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立足的根本,也是决定学生专业知识技能高低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适应社会需求,深入到用人单位中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不断加以完善。在新生入学时,应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主要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就业方向和学科前沿知识,培养学生学科理解力,有助于学生构建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理解及其运用,把知识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任课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避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核心课程的培养时机,避免将核心课程安排的过早或过晚。

第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相比于学科理解力和技能等因素,研究对象的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并没有达到期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在很多师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仅是专门为临近毕业的学生设置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涵盖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求职技能,更重要的内容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最终帮助学生进行决策,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树立目标并为之行动。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包括:大一进行自我探索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性格,兴趣和价值观,这就是一个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大二进行职业探索,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对能力的要求,根据自我探索的结果与职业世界进行匹配,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制定自身能力提升计划,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各项能力;大三进行求职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就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商务礼仪等方面,为大四求职做准备。通过这一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加大各环节实习、实践培养力度。在对研究对象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于学校所设置的实习环节不满意,主要原因就是实习环节太少,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要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通过参观实习、社会实践、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外应扩大暑期社会实践规模,避免社会实践单纯只有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与,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加公益活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意识。

第四,运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概念在各高校中已经十分普及,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模式,通过学科前沿讲座、人文素质讲座、专业技能比赛、课题研究等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辅导,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并且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策划、领导、沟通、团队意识等可迁移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需要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规范和完善高校学生就业制度;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培养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有用人才;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应端正自身求职态度,踏踏实实学习,树立正确的求职目标,并制定计划为之努力。相信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会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3).

[2]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3]张晓娜.基于USEM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9).

[4]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上一篇:成都体育学院网球专项学生从事业余教练现状研... 下一篇:沈阳体育学院教工身体形态、机能及骨密度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