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

时间:2022-08-15 02:05:07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以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为核心,将对学生个体的关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认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脱离文本,远离语文。阅读教学中为拓展迁移而大量引入了非语文内容,转移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使其迷失在多学科构建的知识迷宫中不能自拔,语文课的味道荡然无存。

(2)脱离学生,远离教师。课堂教学中,或是教师备课以自我理解为出发点,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牢牢掌控着文本解释的话语权。

二、新课程标准的启示

(1)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学习对语句的锤炼,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追求语言表达创新和思维创新。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三、课堂实施的具体内容

(1)激活求异思维,多元解读文本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指作品通过其形象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越丰富复杂,其主题的多元化倾向越明显。对于作品的阅读者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兴趣修养等方面的差异,每个人欣赏作品的切入点和审美取向也是迥然不同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摆脱书本、权威的思维局限,调动他们的求异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问题,在合理的范围内富有创见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

(2)启发辩证思维,创新解读人物形象。透过现象探索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获得本质,是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认知事物的一般过程。而打开这扇思维闸门的钥匙,正是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升华,是比较阅读法的基本准则。

每一篇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同类形象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蕴藏了深厚的文本意义,召唤着读者去填补,去对话,运用辩证思维去解读。

(3)善用交叉思维,捋清文本脉络。交叉思维即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

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作家将含义丰富的词语连缀成文,其行文思路必然是新奇的,跳跃的,不拘一格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地培养,契合了课堂的主张,它让学生能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发展要求,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

上一篇:如何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下一篇:探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