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利津县境内河道淤积成因综合分析

时间:2022-08-15 10:40:37

山东省利津县境内河道淤积成因综合分析

摘要:河道淤积严重影响着河道的排涝行洪能力,危及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搞好河道淤积的治理极为重要。本文详细分析了河道淤积的成因,并从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建立清淤平衡机制等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减淤见解,对河道管理,保证河道良性运行大有益处。

关键词:淤积状况;成因分析;对策与建议

1、河道概况与淤积状况

1.1河道概况

利津县属海河流域,是华北平原的鲁北滨海黄泛平原区,处黄河下游三角洲地带,由黄河冲积物堆积而成。境内共有河道七条,均为南北走向,其中褚官河、太平河系县管河道;马新河、沾利河、永新河、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系市管河道。河道总长240.114km(县境内总长143.21 km),最大设计排涝流量479.34m3/s,最大设计排洪流量870.2 m3/s,设计控制流域面积2005.3km2(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156.5 km2),设计比降为1/7000―1/10000.

1.2淤积状况

从市管河道来看,自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利津县对沾利河、永新河、马新河、草桥沟东干流、挑河进行了分段疏浚治理。利津县也对县管河道的褚官河进行了疏浚。河道设计防洪、除涝功能得以恢复。但部分中小河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特别是沿黄区淤积更为严重。中小河道的淤积,致使田间积水不能顺利下泄到主干河道,导致内涝,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淤积成因分析

引起河道淤积的原因,主要有水土流失、河坡坍塌、引黄落淤、拦河建闸、纵比不适等。

2.1水土流失

利津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多为沙壤土,土质松散,又因多数支流入口无控制建筑物,干、支流河底高低悬殊,汛期造成拉沟淤河。据多年数据观测,水土流失造成的淤积占河道总淤积量的37%左右。

2.2河坡坍塌

河坡坍塌是造成淤积的又一主要原因。不同的土质、不同的水流条件及水位高度的变化,都不同程度影响着河坡的坍塌。利津县土质多为沙壤土,河槽边坡设计市管河道为1:3,县管河道有1:3、1:2.5、1:2不等,边坡不很稳定,再加上风浪冲击边坡,行洪期间的冲刷,边坡坍塌严重。经观测河道的凹岸及拦河闸前后坍塌都非常严重,边坡坍塌占淤积总量的31%左右。

2.3引黄落淤

黄河是利津县的唯一客水资源,目前我县设计引黄能力132.5 m3/s,设计灌溉面积136万亩,年均引黄1.9亿立方米。引黄必引沙,由于我市多数河道灌排合一,在引水的同时大量泥沙落入河道,造成淤积,尤其在河道上游更为严重。根据多年统计资料,引黄造成的河道淤积,占河道总量的19%左右。

2.4拦河建闸

多年干旱,水资源短缺,在平原区只能在河道上建闸蓄水,由于这些拦河闸处于常年蓄水状态,闸前水位较高,蓄水河段面宽,在风浪作用下河道边坡受浸泡,大量坍塌。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2.5纵比不适

利津县属黄泛平原,南高北低,比降较缓,为了适应这一地形,河道设计多为宽式河床,多在1/7000―1/10000。河道设计流速往往达不到不淤流速,水流的挟沙能力低,泥沙落淤引起河道淤积。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利津县土质多为沙壤土,个别河段土质特别差,水土流失是造成淤积的主要原因。河道两侧绿化尤为重要,加强林带、植被绿化管理,切实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2科学引黄,减少黄河水直接入河淤积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先进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引黄水量。减少了引黄水量,势必减少了引黄泥沙落淤。增加沉沙设施,合理安排沉沙,将入河含沙量控制在2kg/m3以下。确定合理引水期,避免含沙高峰期引水,减少引沙量。

3.3兴建控制建筑物,防止拉沟淤河

在各支流入口,根据不同情况,兴建节制闸、涵洞、跌水等控制建筑物,以防汛期行洪时拉沟淤河。

3.4建立清淤平衡机制,促进河道治管良性循环

平原河道的淤积是绝对的,为此应建立起清淤平衡机制,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做到随淤随清,保证河道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3.5改变河道有关指标,创造减少淤积的自身条件

如果条件许可,在河道治理时采取改变河道自身条件。如采用更合理的河道断面、改变边坡、比降及裁弯取直等方法,减少河道淤积。

引黄必引沙,又由于引起河道淤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河道淤积不可避免。我们应做好科学引黄和水土保持工作,建立清淤平衡机制,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的结合,利津县的河道淤积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观,河道治理将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上一篇:钢结构连接与高强度螺栓施工技术 下一篇:公安特色安全防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