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医院长期卧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分析及预防

时间:2022-08-15 10:11:16

老年护理医院长期卧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临床分分析及预防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征,分析原因,提高医护人员鉴别及处理能力。 方法 对该院5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2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使用胰岛素14例,口服降糖药10例,联合用药8例。表现饥饿、乏力、心悸出汗7例,误诊为脑血管病5例、精神障碍4例、急性胃肠炎2例,昏迷4例,癫痫抽搐2例,经及时治疗恢复23例,死亡1例。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大部分丧失,低血糖发生率高,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低血糖的诊断是关键,提高医护人员的鉴别处理能力,动态监测血糖,对血糖标准适当放宽,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及时与家属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长期卧床;护理院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06-02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0.4%糖尿病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固然重要,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则更加重要,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由此而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长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的益处[1]。为探讨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征,该研究通过对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2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入住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60~89岁,糖尿病病史2~20年,伴脑血管病吞咽困难10例、伴压疮糖尿病病足2例,肝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3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 胰岛素治疗者14例,口服降糖药10例,联合用药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依据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血糖≤3.9 mmol/L作为低血糖标准及美国糖尿病协会低血糖工作组规定[2]。24例患者血糖

1.3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表现7例,昏迷者4例,因出现偏瘫误诊为脑血管病者5例、出现抽搐误诊为癫痫者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出现躁动不安、行为紊乱、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误诊为精神障碍4例。

1.4 治疗

以上均为住院老人,低血糖的确诊时间30 min~6 h,手指血糖1.0~3.0 mmol/L,之间,对轻者立即给予糖水或者蜂蜜水口服及糖果、饼干使用,30 min症状迅速缓解,对重症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40~100 mL静推,继10%葡萄糖静滴,至病情稳定,复查手指血糖6.0~8.0 mmol/L,治疗期间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经积极治疗,29例迅速缓解,1例因伴有脑梗塞、肺部感染昏迷时间6 h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通过对护理院24例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观察与治疗,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及误诊的原因。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自身内在因素

①入住护理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对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技能评估,大部分老人属于中度重度残疾,生活技能丧失,日常生活明显需要帮助。

②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和胰岛素在体内沉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③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口服药种类较多,药物相互作用,易诱发低血糖。

④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对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少,诱发低血糖。

⑤伴有脑梗塞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数自理能力丧失,都长期卧床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消化机能明显减退,吸收不良,由于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减少,易于发生低血糖。

⑥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缺乏,肝肾损害和肝糖生成减少。

⑦护理院的老人都存在着孤独、抑郁、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配合医护人员,口服药物不规律,存在漏服,或两次药物一起服用、不规律进食等都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2.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外在因素

①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伴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生活能力部分丧失,需要护工帮助喂饭,因护工不细心或没有耐心,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后不及时给老人喂饭,或喂饭较少,或老人近期饮食减少,没及时给医护人员反映,不能够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老人药物漏服,两次药物一起服用,占11例45.83%。

②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胰岛素和降糖药联合用药,每日查房没有详细询问老人饮食状况,没有动态监测血糖,在进食减少情况下,没及时调整药量8例33.33%

③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经治疗压疮痊愈后没及时调整胰岛素药量2例8.33%。

④因老人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没及时与老人沟通,注射胰岛素后老人不愿进食,护士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再次去观察老人是否进餐,护工在老人没进餐的情况下,也没向医护人员反映,发生低血糖2例8.33%。

⑤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交班不清楚 ,重复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1例占4.17%

2.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误诊原因

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复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受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少见,往往只考虑到原发疾病的加重或出现新的疾病,在这种顺序思维影响下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应对糖尿病知识相对缺乏,对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血糖控制,对低血糖的危害缺乏关注,警惕性不高。

③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老人饮食状况,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不到位。

3 预防策略

3.1 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对住院老人、家属及护理老人的护工宣传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的危害,住院期间动态血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

3.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识别能力,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动态监测血糖,对低血糖风险评估,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

3.3 适当放宽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指标

空腹6.0~8.0 mmol/L,餐后11~13 mmmol/L。

3.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剂量上墙标示,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在注射前后询问老人饮食状况,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3.5 加强对护工的临床专业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

对糖尿病患者重点告知老人饮食状况及规律服药,需喂饭的老人,在注射胰岛素前后了解老人的饮食状况等注意事项培训。

3.6 对脑血管意外后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因进食较少,积极与家属沟通,尽早鼻饲留置,既保证老人的营养又可防止因进食少而诱发低血糖。

3.7 定期血糖监测,低血糖风险评估,实行医生护士护工床位负责制。对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餐后血糖高于13 mmol/L与家属及时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

3.8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时常规手指血糖监测。

4 体会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的常见副作用,也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轻者治疗后及时缓解,重症者低血糖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出现休克、昏迷,脑功能障碍,危机生命。低血糖的治疗简单,后果严重,关键是对低血糖的正确诊断。 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表现为出汗、心悸、颤抖、面色苍白,饥饿、等典型的表现不难诊断,脑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但葡萄糖的储量有限,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幻觉、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偏瘫、抽搐昏迷、甚至植物人等临床表现,此时受原发病的影响,容易误诊,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及时检测手指血糖,血糖

[参考文献]

[1] 葛焕琦. 远比想象中可怕的低血糖 [J].糖尿病天地(教育刊),2009,12(1):36-37.

[2] 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16(18):66-67.

[3] 朋凤光. 局部氧疗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 11(1): 43-44.

[4] 周南.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8例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2009, 37(5): 757.

[5] 王艳.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与标准疗法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 17(11): 822-825.

[6] 陈军.糖尿病并发皮肤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探讨[J].西部医学,2009, 21(2): 239-240.

(收稿日期:2013-07-20)

上一篇:“以三级管理模式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开... 下一篇:广州地区临床输血监测系统网络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