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托起香世界

时间:2022-08-15 09:34:11

舌尖上托起香世界

谁人不识“陈黑子”

从2013到2014,“舌尖”这个词活跃了两年。对于一个因纪录片而产生的话题,“舌尖”几乎创造了历史,历史背后,是“舌尖”的总导演陈晓卿。

在纪录片这个行当里,陈晓卿出名很早,谁不知道“陈黑子”呢?皮肤黝黑,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因此收获一系列与“黑”有关的诨名,比如“老男人饭局”上的“天不亮”、“非洲友人”,又比如“舌尖2”团队里的“黑总”。

1965年,陈晓卿生于安徽省灵璧县,资质聪慧却生性顽劣的他在高中时,被母亲以“不好好读书就进粮站”的话吓住而发奋,最终以高分考取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

1986年,拍过《四万万人民》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斯到北广讲课,陈晓卿的实习作品《战士从这里起步》被推荐给他。老头盯着一个战士哭的画面问:“他哭了多久?”“10来分钟。”“你拍了多久?”“十几秒。”“为什么不把他哭泣的镜头拍完再关机呢?”“老师说过,特写镜头不应该超过5秒。”“为什么不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交给观众呢?”陈晓卿心里一震。

“那时我们的纪录片观念太落后了,全景8秒、中景6秒、近景特写3到4秒,剪辑出来,从没想过让画面里的人自己走出来说些什么。”他说。这样的作品看得伊文斯很着急,老头撂下狠话:“你们都叫我老师,可我在这儿没有一个学生。 ”这话让陈晓卿大受刺激。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纪录片不只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寻找什么,还要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本身。

有段时间,他跑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旁听司徒兆敦和周传基的课,跟两位教授成了很好的朋友。司徒老师家床底下全是录像带,有时老师不在,他跟师母打个招呼,在床底下淘啊淘,揣上几盒走人。侯咏、吕乐摄影,法国人导演的《怒江,一条迷失的山谷》,改变了他拍《龙脊》时的许多想法;迈克・摩尔的《罗杰和我》,让他多年之后拿着给传媒大学的学生讲了好几堂课;还有艾伦・米勒的《从到莫扎特》……

1991年,陈晓卿讲述安徽洪灾的纪录片《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台里前辈李绍武说:“这片子怎么像外国人拍的。”他特意找到李老师请教:“您觉得这片子拍得不好?”“这是最好的表扬。”李老师说。

2003年,在巴黎参加人类学电影节期间,陈晓卿特地前往蒙帕纳斯墓地,在伊文思的墓碑前放了一束鲜花。“他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可能不会想到,88岁那年对一个中国青年说的短短几句话,影响了对方对纪录片的认识。”

纪录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陈晓卿看来,纪录片更像一种生活方式。正如国内许多青年纪录片人一样,他们有其他的职业,不完全靠着纪录片养家糊口,但他们能够持续关注一个题材,一直用自己的摄影机、摄像机为这个时代做着档案整理工作。

拍了这么多纪录片,陈晓卿觉得早期拍的东西还过得去,那是真正花心思去拍的东西,比如《远在北京的家》。”

《远在北京的家》是反映保姆生活的。灵感来自学生时代,坐火车回家时与在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一趟车,从她们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中看到一种变化。1992年,陈晓卿与摄制组一同回到安徽无为县,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当保姆的女孩,从她们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到某个家庭做起保姆。

那时,就是一门心思拍片,片子会不会红,会不会得奖,这些都没想。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摄像机去拍。经费只有6万,出差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

片子拍出来好评如潮,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市场也很好,卖出去几万美元。获奖后的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

舌尖,好久不见

除了纪录片,陈晓卿还有个重要标签――“吃货”。他对媒体透露,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个“好吃”的人。“7岁时,我就背着父母,把自己采的枸杞叶子焯一下,拌凉菜。后来上大学,每月也能从15块钱生活费中,努力挤出两块钱打牙祭。”那时,他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后,对北京本地饮食产生极大的兴趣,每到周末就按图索骥找好吃的。此外,他在吃上,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到了云南,蚂蚁、白糖和牛胃液拌出来的傣族撒撇,他都能面不改色地品尝一番。

若干年前,北京文化圈著名的“交际花”老六(《读库》主编张立宪)一手缔造了“老男人饭局”,常客就那么十来位,有王晓峰(三联杂志主笔),网站主编王小山,教育工作者罗永浩等等。那一年,老罗还没有开始做手机,王小峰还没开拍DV剧,全勇先还没有因《悬崖》成为当红编剧,老六的《读库》尚未面世,陈晓卿还在央视的《见证》栏目,在那个博客盛行的年代,这些事业尚未登上高峰的人们还有着充裕的时间天天吃饭聊天,他们相互认同,合得来。

也许是依托饭局聊出来的灵感,早在2002年,陈晓卿曾前后三次申报“舌尖”项目,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直到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的重点投资,经费450万。从吃货陈晓卿变身为导演陈晓卿,他一等就是10来年。

作为国内最大的软实力传播平台,央视对纪录片的标准很明确:“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让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我们,从而解读中国。”比如2011年法国戛纳纪录片节,会场外墙挂着韩国KBS电视台纪录片《阿穆尔河》的大幅海报。去年,这块10万欧元的“风水宝地”被筷子和面条占领了。

今年3月23日晚,陈晓卿对老男人饭局进行了“舌尖2”“亲友试映会”,老六、杨葵、王小山、罗永浩等人提前看片。“灯光打得好,不愧是摄影专业的”、“比三表专业”、“这次配乐挺不错啊”,现场尽是“老男人饭局”风格的评价。

“舌尖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责编 / 王迅

上一篇:关于《女工记》 下一篇:让幼儿爱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