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对动物习语翻译的解释力

时间:2022-08-15 06:59:27

功能对等理论对动物习语翻译的解释力

[摘要]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进程中,习语发展成为语言和固定表达的基础。因而,英语和汉语中都不乏大量的习语。但由于文化差异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试图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鱼习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而提出对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鱼习语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23-01

一、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不仅要传递表层词汇信息,还要传递深层的文化信息。其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此译文要准确地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本文试图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探讨有关鱼习语的翻译策略,旨在使其翻译更贴近源语的表达同时再现其文化内涵。

二、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时毫无改变地保留其源语内容和其原有风格。人们都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因此在某些认知方面是极其相似的。如若不同国家的人对某种动物的品质都有相同的认知,翻译此类习语时就应采用直译法。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时最好用最自然接近的目的语来再现信息。因此,当某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有相同的认知时,译文最好保留该动物的原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都认为鱼都是擅长游泳的。因此,当描写某人非常善于游泳时常以鱼作比喻。故而中英文中都有类似的表达“擅长游泳”“swim like a fish”。水之于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两个民族都有类似表达“如鱼离水”“like a fish out of water”。翻译此习语时我们尽量采用直译法保留鱼的原型,使其贴近目的语的表达。

(二)换译法

奈达的动能对等强调自然对等,是以读者为导向的。译文要与读者的文化感知相一致。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一动物有不同的隐含意义而不同动物却可能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翻译此类习语时,应采用换译法。中英两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人们在表达某种相似的状态时常会采用蕴涵不同动物的习语来表达。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文化的国家,而英国却是一个渔业悠久的国家。因此,英语中描写人们大量饮酒时用含有鱼的习语,如“drink like a fish”,而汉语却采用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动物牛来表达“牛饮”。翻译这种习语时采用换译法,还有类似的习语,“fish story”翻译为“吹牛”。

(三)增译法

有很多的动物习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而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透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采用增译法来传递隐含的意思。增译法即先解释字面意思然后用目的语惯用习语揭示原习语的哲理。诸如英语习语 “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可以翻译为“好鱼常在水底游(好东西难到手)”。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解释其哲理意义。此种翻译策略可使目的语读者真正理解其习语的含义,同时还不失源语的风格。这就遵循了功能对等理论所要求的自然的、易于读者理解的原则。

(四)意译法

由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语言中赋予了不同的意象。源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难以在目的语中产生类似的反应。此时,无论是保留动物的形象或是放弃,译者的翻译都应该首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风格。奈达的动能对等着重强调自然地贴近目的语的表达。读者的反应是译者最应该考虑的。例如,英语习语“a pretty kettle of fish”应该采用意译法翻译为“一团糟”。这一习语源于苏格兰,每年人们都会聚集在河边野炊。每年这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景。而中国人却很少有类似的经历。因此翻译时我们采用了意译法,放弃了源语中鱼的形象,用汉语中相类似的习语来翻译。类似的英语习语还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它翻译为“不要班门弄斧”。

三、结论

从奈达的动能对等理论视角分析,翻译的目的即对需翻译的文本信息接收者能够产生类似于源语言使用者的反应。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不同语言所产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因此,翻译者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对译文能最大程度地产生对等的反应。功能对等理论在鱼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为习语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为导向,以达到形式、意义及风格的统一,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

【参考文献】

[1]刘白.英汉动物习语翻译原则及方法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4]Nida,E.A & Taber,C.R.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4.

上一篇:说话者真正意图间接表达的语用策略分析 下一篇:影响英语写作的非语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