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大学生创业力的思考

时间:2022-08-15 06:23:33

对提升大学生创业力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宽松有利的外部条件,更需要自身具备强大创业力。大学生创业力是由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资源构成。高校应从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源支撑体系,打造开放式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三个路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力;创业教育;提升路径

在近年来,国家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颁布各项优惠政策,呈现出政府推动创业的一种强劲态势。受到自上而下的外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人数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2010届、2011届、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2%、1.5%、1.6%、2.0%。

但是大学生创业状况并未出现预期效应。概言之,我国大学生创业呈现出创业人数比例低、创业成功率低的差强人意的状态。许多学者把这一症结归结于将资金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大学毕业生经验不足等原因。笔者认为,上述因素固然重要,但其根结在于:源于政府外源性变革和襁褓式的带动,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过于倚重政府的政策支持,并未具备了真正创业力,大学生内在的创业需求不强烈,创业竞争力并未形成,一旦失去外援,就难以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危机,容易夭折,仅是昙花一现。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力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创业力及构成要素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里,创业者产生机制主要有生存需求(20世纪80年代),积累需求(20世纪90年代),自我实现(21世纪初)三种机制。作为新生代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生存力毋庸置疑,对就业状况不满意是他们放弃就业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诱因素。因为他们需要实现自我价值。

“成功创业的能力或力量”这是MBA智库对创业力的释义。根据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动机决定行为。创业行为源于创业需求。笔者认为创业力是创业者源于自我本体的发展需求、在实现创业理想过程中滋长的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内部驱动力。是由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资源三元有机构成的综合体现。

(一)创业理念是大学生创业力的动力源。

创业理念涵盖创业理想、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三方面。首先,创业理想是创业者意图通过改变自我生活继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创业需求的产生、创业动机的形成及创业行为的产生,内在的影响因素就是创业者本身的创业理想,赋予创业者创新精神、成功欲望、冒风险的勇气。这种创业理想越清晰,创业的欲望和动机就越强烈。比如:比尔·盖茨辍学创设了互联网,乔布斯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马云立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创建了电子商务平台。李彦宏放弃国外的舒适悠闲生活回国创立世界最大的百度中文搜索平台。创业理想所产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创业者前行,他们怀着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一群人在改变这个世界,让新的创业想法融入生活,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与众不同的东西,使社会生活变得美好。其二,创业精神是创业者的主观认知中,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的集合。创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它赋予创业者的事业鲜活的生命力。正如台湾学者刘常勇教授认为:创业在精神层面上代表一种“一创新为基础的做事和思考方式”;在物质层面上“将新事物带入现存的市场活动中”。其三,创业知识是自主创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创业过程中,知识正在成为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突出的要素,而大学生创业的原始积累主要是知识积累。不仅是简单的仓储式堆积而是形成一种交叉和同化新知识的认知建构。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运用自身知识逐步形成一种市场理念,逐渐树立求真务实的经营理念,寻找变通求新的创业途径,实现竞合共赢的社会效应。

(二)创业能力是创业力的内核素。

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发现和捕捉市场机遇以创造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能力。它包含了资源运作力、创业风险管理能力及创业企业运作的制度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管理能力。众多的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告诉人们,大学生或许并不缺少专业能力,更多的是缺少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管理能力。第一种情况是大学生的决策能力不强,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极快地发现市场机会,但他们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受制于他们对社会的市场缺乏深度分析和了解。不能准确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容易产生盲动和盲从创业,复制别人的做过的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行竞争、产品替代、资金短缺的麻烦中,无法生存。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生社会能力不足,也即常人所言的情商不高。这与政府襁褓式扶持、高校被动式创业教育不无关联。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只要愿意创业,政府就会给资金、给场地、对创业风险估计不足,忧患意识淡薄。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的本位意识较重,角色难以转换。不善沟通、不懂谈判、不知变通等等诸多能力缺陷致使创业步履艰难。第三种情况大学生创业管理能力不高,大学生创业中必然遇到的两大问题一是管人二是管钱。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不能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当团队出现意见分歧时,不能冷静对待积极沟通,对资金使用的管理无计划,容易出现资金缺口,资金链断裂造成创业休克死亡。

(三)创业资源是大学生创立力的营养液。

创业需要资源,从外部资源而言,包括政策、法律、技术、资本、信息、市场、社会环境;从内部资源来看,创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没有这些创业资源,创业犹如汽车没有汽油难以起步,农作物没有土壤难以存活。创业资源大学生创业力度营养液,都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大学生创业难,难在拥有或获取创业资源较少,无从起步。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力之路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步,到如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高校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教育,深入推进创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比较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也仅有2%的比例,而有影响的成功实例更是很少。

针对这一状况,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自觉预测变化并积极应对变化的能力和素质为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创业力为核心目标指向,从以下路径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让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形成一种文化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一种精神、意识、观念的状态和氛围。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创新能力,大学生能在大时代中审时度势,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抓住机会,自觉创业。

二是设置完整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创业活动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等众多学科。从初始的识别机会到企业的成长管理,其间所涉及的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繁杂多样。开设系统的创业学系列课程,并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完成创业的知识积累,以自身的知识和智力资源为主体资源,以供给创新(产品换代、服务创新)作为创业基本手段,实现创业价值的倍增效应。

三是引入SYB培训项目(Start Your Business),SYB培训是由国家人社部将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了高校,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既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组建多元化创业培训师资队伍,侧重引导大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创业资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知识;掌握创业实务及技能。

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对创业的自觉认知,完成大学生创业的知识积累,在创业中以知识见长,一改生存创业的局面,以智力、技术开发型创业为主流。

(二)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源支撑体系

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政策惠及面较窄,仅是极少数人,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和创业资源缺乏的现象仍未改观。这暴露出我国现行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制度的不成熟。其因有二:一是创业扶持政策被部门肢解,割裂,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导致人们放弃创业的初衷而追逐政策利益,淡化了创业氛围,二是申报程序繁杂,评审时间较长,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认为获得政府创业扶持资金的渠道不顺畅。

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源支撑体系是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深度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为此,第一,搭建创业政策信息平台,施行信息公开,及时公布政府相关政策及各类信息,实现传播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对称,正确使用公共权力,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第二,构建全方位的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原来的管制转为服务,加大政策、信息、市场、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支持力度,第三,构建大学生创业项目“合作洽谈”平台,积极向社会各界推介大学生创业项目(产品和服务),为大学生创业开辟高速通道。

(三)打造开放式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成效十分显著,尤其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的创业教育体系,为世界推崇。MIT的校友在美国成立了25800多家公司,提供330万个职位,每年的收益高达20000亿美元。

美国MIT模式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的自身优势,着重开启和挖掘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潜质,并通过社区联盟成功将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资本。举办大学衍生型科技企业。削弱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短板效应。培养了一批批可以传承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形成独特高校创业文化和创业效应。对我国高校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力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第一,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全国高校固化的常规性赛事,这两项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发展,极大地带动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之风,产生上万个科技发明和科技创新项目。除了有部分成果转让外,大部分成果因诸多原因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此高校要为科技竞赛获奖作品搭建一个成果宣传和转化的媒介平台,让大学生乐于科技创业,在技术转让中体验创业滋味。

第二,开辟学生社会兼职空间,设立大学生校外兼职平台,有组织地推荐大学生去各用人单位兼职,在兼职中深度认识社会,了解市场,公司组织结构、财务管理,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断增强,为自身的职业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第三,设立创业体验园,设有创业沙龙、创业实施区,从创业“好点子”开始,到创业导师讲座、创业疑惑咨询、创业项目设计竞赛。从学生中选出一批实践性强的创业项目,引入创业体验园,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对有意经营的学生发放经营许可证,每半年评估审核一次。通过互动性强的“实战模拟经营+创业导师辅导”模式,帮助有志创业者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缺失的创业能力,认识市场,分析、评估和完善自己的创业项目计划,感悟创业之道,积累行业经验,提升创业力。

第四,突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指导功能,营造公平和宽松的创业环境。在提供硬件服务基础上,高校可以从学生中招募志愿者组建创业管理团队,成立创业孵化基地学生自治管理机构,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制度管理、学会沟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2] MIT创业模式:高校创业转型的催化剂.陈纪忠.嘉应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3] 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严毛新.中国高教研究 2011年第3期

上一篇: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下一篇:关于中职学校体育选项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