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读百遍,其义自见

时间:2022-08-15 06:03:1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文言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早已成为师生共同的难题。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么,如何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能轻松学习文言文,就是摆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面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一、课前初读,读对字句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础是字词句。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学案导读

作为初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必然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考虑到这一问题,然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入文言文这扇门。本人的做法是在课前通过学案导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多音字、古字的读音及意义,先把文章读通顺。例如,教学《马说》时,给学生一份学案: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并写出其意义:骈死、槽枥、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尽粟、一石、食不饱、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2)写出自己不会读的字或认为重要的字词。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过课前学案导学,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且因为可以在文中轻松地找到答案,所以感觉学习文言文没那么难,就有兴趣继续学习了。

2.同伴带读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陶行知于1934年开始推行他的“小先生制”,即学习好的或年级高的学生教学习差的或较小的学生的制度。把这一做法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在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不敢开口读书,怕读错,所以在早读课上和课前三分钟安排语文课代表及语文学习小组组长带读,把将要学习的文言文读通、读顺。每天坚持这么做,既能争取到更多的读书时间又能让学困生敢于读书、更乐于读书。这样的“兵教兵”让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

二、课中再读,读懂文本

1.合作研读

初中语文实行课改这么多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渗透在每一节课堂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师生、生生的合作研读尤为重要。在这一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借助学习资料结合文本注释,句句落实,段段过关。以小组为单位,从重点实词、虚词、活用词、多义词、通假字、重点句的翻译和课文的理解等多方面去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结束后,推荐一位学生代表小组在全班讲解或者到黑板上板演。在小组和班内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找出课文的重点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质疑品读

虽然文言文学习要字词句落实,但也不能单纯把古文作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即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课堂上的品读质疑就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围绕“石”和“潭”来质疑:为什么叫小石潭?文章侧重写“石”还是“潭”?如何写“石”和“潭”?为什么要写石潭?通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从文中的重点词句中找到答案,并学习到独特的写作手法,感受石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了。

三、课上听读,读出情感

1.教师范读

读文言文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朗读,可以把握作品中的感情、深意。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方面去体会作品。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时,教师用低沉、悲伤、缓慢的语调朗读蒋氏的自述,特别是蒋氏和乡邻们的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学生能感受到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

2.生生互读

有交流才会有提高。在听老师和同学范读的基础上小组互读、互听可以使学生借鉴别人的见解,汲取别人的优点。特别是学困生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互读互听时,通过互疑互答,绝大部分难点都可以解决,极个别难懂的地方教师再启发引导。同伴间互相听读,互相指正,就能更深刻地感受文言文语言的凝炼与优美,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能读清节奏,读出感情。通过反复诵读,是可以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目的的。

四、课后续读,读到韵味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十分重要。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课内的文言文就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学生也无法真正感受到文章的内涵和韵味,更无法提高欣赏、品味文言文作品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课后查找与所学文章相关的资料或同类、同作家的作品进行续读。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除了与《岳阳楼记》进行对比阅读以外,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其姐妹篇《丰乐亭记》,并找出两文的共同点。通过阅读比较、质疑争辩、统一归纳,学生体会到了这两篇散文间接、含蓄地抒发了作者“乐”与“醉”之中的愤郁和不平,也更深入地感受到欧阳修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以读为主线,课前初读,读对字句;课中再读,读懂文本;课上听读,读出情感;课后续读,读到韵味。同时,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读”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叶澜.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灵城三中)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血液循环》的难点 下一篇:加强课前预习 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