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百遍,其义自见

时间:2022-06-27 09:34:10

教过低年级数学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为什么有时会听不明白教师在说什么;题目看了很多遍还是不明白意思;口诀背了很多天还是只会背那几句;题目要求打√却总是把得数算出来……一次听到学生读语文课文,受到启发,我开始在数学课上让他们读要求、读问题、读口诀……小试牛刀后,我发现这样的“读”竟然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理解题意的速度加快了……我开始探索――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读数学”?如何才能让“读数学”发挥更大的功效?

1.读出数学的“味”。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本身寻找趣味,揣摩学生的心理,挖掘课程资源,想办法让“读”更具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读出数学的趣味,让课堂从充满趣味迈向具有丰富内涵的境界。

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不断比划“一米”和“一厘米”具体有多长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两个单位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也能体会到这两个单位之间的不同,并能很好地应用。可是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也觉得无趣。于是我想到了“读”,不是让他们读题目,而是读“米”和“厘米”这两个词。“一米”比较长,我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米――――”,“一厘米”比较短,我就让他们读音拖短点,“厘米――”。学生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俨然,数学课变成了音乐课,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读出数学的“异”。

如果总是就题论题、读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突破。若总是由教师直接点破,学生又缺少了许多自我发现的乐趣。

有些时候,可以出一道与例题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变式题,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两道题间的联系和区别,然后产生“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的疑问,于是产生自我需求,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每堆摆3个,摆4堆。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但是当我问他们: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表示几个几相加?大多数学生都懵了。有说4个3相加的,也有说3个4相加的,还有人说可以两个都表示。

我赶紧出了另一题:

每堆摆4个,摆3堆。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让学生找一找这两道题的不同之处,然后把两个要求分别读了几遍,提问“要求不一样,为什么乘法算式一样呢?”“这里的几个几相加真的是一样的吗?”学生开始领悟了,知道了两道题目的本质不同,在对比阅读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数学”,并采用各种手段促进他们“读”。记忆口诀时,要求学生在能背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装饰”手段朗读,比如唱歌读、用手打拍子读……;读应用题时,我找最先发现题目中隐藏的“秘密”的学生,给予他“火眼金睛”的称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不仅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能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我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

上一篇:丰富日记写作资源的四种途径 下一篇: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