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8-15 04:21:41

在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重要突破口,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给学生自由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空间

自由的活动是凭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的,对活动常常乐此不疲,达到“忘我”的地步,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他们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自由是人参与活动的最佳境界。在体育教学中活动中,自由不等于自流。不是没有任务、没有目的,不受教师的指挥等,学生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1.1 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其次要认识到“自主时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后要认识到多个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而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是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例如:在一次教改优质课中有一位教师进行跳高教学中,一节课学生平均只跳了两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当明白,两次的练习时间,如何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需要更多的练习时间。

1.2 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时间。过去每逢教投球时,看似简单的动作,而学生做起来却很不理想,教师纠正时也很费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直到有一天,有位学生问道:“老师,为什么要侧向投,我觉得这样投的不远。”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让学生做他自己认为不科学的动作,怎么会领悟到动作要领呢?难怪教学效果这么差。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空出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一起再讨论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动作与老师的动作进行能够比较、对照,看哪一个动作更科学,从此学生很容易达到学习目标,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3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个教材,对于好的学生教学内容太简单,会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而对于差点的学生,教学内容又太难,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教师要区别对待,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很多原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点。

2 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去创造

没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永远教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创造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应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及时鼓励、肯定、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让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跑步运动,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由于耐久跑时间长、动作单调、枯燥乏味,所以在练习中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模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练习中设计了:“行前动员——踏上征程——爬雪山——穿草地——过小河——越沼泽——取得胜利”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使学生沉浸在故事角色中,尽情的发挥想象力。达到学中有玩、学中有练的教学目的。既促进了学生健康,又磨练了学生意志。

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能力意识,让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每一节课,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讲在精处,导在学法,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多种能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可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因材施教,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结合。使课堂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例如:我在教授七年级学生单,双脚向不同方向跳,学生利用我自制教具经过我创设情境,引导启发根据音乐节奏,学生自己思考,编动作并讲解示范,来发挥学生主体性,更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具备新颖、有趣、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首先要废除以前那种“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提倡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和讲、练、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鼓励学生辩论,有主见、有创新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己找路走。

3.2 在教学中设计、尝试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电化教学,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多媒体介入到教学中来。因此,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兴趣,使教学由平面到立体,静止变动态抽象具体化。所以教师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有什么困难?怎样在做中学,练中悟,悟中感,感中乐,增强创新的能力。

3.3 扩展学生合作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获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教学中教师要按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个性等差异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每一个学生保持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倾向,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肩肘倒立时我根据学生情况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各组广泛交流,教师有效指导等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鼓励学生学会求知、合作、选择。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互帮互助,利用共同资源相互交流、共同协作、支持帮助、扩展和丰富自己的新异信息,培养创新能力。在肩肘倒立教学过程中,我利用自制教具:通过展示“三角形”于“平形四边形”的稳定性和牢固性的力学对比向学生展示肩肘倒立的动作要领。我还利用自制教具(人体模型)能够充分直观的教学,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运用自评、他评手段和相互学习讨论进行学习。例如: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运用自制木尺测量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进行对,差数越小代表动作越成功。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挂不同高度的彩球,一种颜色代表一种高度,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脚尖顶球,体会技术动作要领,顶到为成功。从肩到脚的高度为原始高度与倒立后木尺测量的高度和自己选择彩球的高度的平均高度进行对比,数值越小说明动作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成功教学。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为此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

上一篇: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主人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