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34例治疗体会

时间:2022-08-15 03:42:16

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34例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观察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术治疗;治疗组34例,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对两组疗效、患者满意度及脓液消退时间等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痊愈,但治疗组的住院时间、脓液消退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治疗费用少,患者满意度较高,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小切口负压引流; 乳腺脓肿; 传统切开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 R63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057-02

乳腺脓肿系急性乳腺炎的晚期病变,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患者多是产后哺乳的妇女,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1]。乳腺脓肿形成后,临床治疗原则是及时手术切开引流。笔者对乳腺脓肿患者采用彩色B超定位后,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均是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B超检查符合乳腺脓肿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4例,年龄19~41岁,平均27.5岁,病程平均7.5 d。对照组29例,年龄20~39岁,平均28岁,病程平均8.0 d。两组患者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脓肿部位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据乳腺脓肿分为三类:皮下型;乳腺腺内型;乳后型[3]。手术方法:对照组:皮下型靠近乳晕的脓肿,采用乳晕弧形切口;乳腺腺内型脓肿采用放射状切口切开排脓;后型脓肿取皱褶下切口。脓腔内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后放置油纱条填塞,上面覆盖无菌纱布,弹力绷带压迫包扎。术后常规予抗生素及止血药治疗。24 h后取出纱条,更换引流条,根据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治疗组:乳腺内型及后型脓肿采用彩色B超机高频探头进行定位,确定脓肿部位、大小,选择最佳手术切口。手术方法同对照组。皮下型及乳腺腺内型切口约1.0 cm,后型脓肿采用皱褶下切口约1.5 cm.彻底清理脓腔后,留置合适的硅胶引流管引流,皮肤切口缝合固定引流管。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予生理盐水500 ml加庆大霉素24万U冲洗脓腔,每日或隔日一次。保持适当的负压,保证引流通畅。引流无明显脓液,脓腔缩小后拔除硅胶引流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愈,除对照组1例出现轻微乳漏,适当延长引流时间后痊愈,两组均无残余脓肿发生。治疗组脓液消退时间短,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治疗费用降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脓肿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脓肿形成阶段,主要原因是乳汁淤积和细菌感染。致病菌以金色葡萄球菌多见。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扩大切开引流。不仅手术创伤大、痛苦、易形成乳漏等弊端,一旦形成乳漏可迁延数月不愈。笔者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取得良好的效果。(1)应用简便带侧孔的硅胶负压引流管,可以将引流管折叠放置到各个间隙中,加上闭式可建立优异的引流,具有促进脓液排出的优点[4]。且术后冲洗脓腔方便,将庆大霉素直接注入脓腔,庆大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可高浓度杀菌,减少全身应用抗生素数量,减少相应的副作用及医疗费用。(2)切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换药次数少,利于切口局部酒精湿敷,促进炎症吸收。传统的皮片或者凡士林纱条引流,因脓液分布在组织间隙中,经常引流不畅,造成引流不彻底,延长疗程;同时常规皮片或者凡士林纱条引流需一天多次换药,或需多次更换引流皮片及引流纱条,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及精神压力[5]。(3)乳腺脓肿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对乳腺外形美观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扩大切开排脓法,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对组织损伤较重,愈合时间长、瘢痕大、瘢痕挛缩易引起外形改变、方向变化等。易对患者心理及身体造成创伤,本组治疗后显示,患者手术创伤小,远期保持患侧正常外观较好。总之,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创伤小,经济效益好,疗程短,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5-306.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0-891.

[3]许怀瑾.实用小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1-174 .

[4]曾大顺,陈剑云,喻棣,等.闭式负压引流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08-109.

[5]赵旭,张连民.VSD封闭式负压引流在创伤性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56-157.

(收稿日期:2013-07-20) (编辑:连胜利)

上一篇:新生儿抚触方法的改善探究及效果 下一篇:哺乳期乳腺炎超声图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