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复杂表情

时间:2022-08-14 11:47:44

我们到达伦敦时,离奥运会开幕式只剩两天时间,从伦敦西南部的希斯罗机场乘坐地铁到驻地法灵街的卡门公寓,50公里的路程,横穿大半个伦敦街区,除了一些站点通道有奥运场馆指示图标,竟然难觅其他与奥运会有关的标示和宣传画。提醒这场耗资近100亿英镑的体育盛会即将到来的,是奥运合作商们的各类广告。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举国体育盛宴,那么,第30届伦敦奥运会则像是——用一位在伦敦生活了8年的记者的话来说——一场“东伦敦运动会”。

专程为奥运而来的中国人看到伦敦的冷清和安静,完全没有盛事前的热闹欢腾。刚到的几位媒体界人士比较费解:英国怎么没有该有的气氛?

若有若无的奥运氛围

伦敦奥运,英国人是不稀奇的。尽管首相卡梅隆算了一笔经济账,把奥运为英国的经济贡献打了回如意算盘,但显然,英同民众并没有为此心服口服地买账。民间对奥运的态度也是莫衷一是,你随手抓几个英国人间问,如果你听到这样的回答,不要惊讶:“Idon’t really care,to be honest。(老实讲,我并不关心。)”伦敦三度承办奥运会,是迄今为止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城市。但现在,奥运会在伦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我们得了奥运恐慌症,并且已到晚期。”这话出自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2012年6月份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1/4受访者选择在奥运期间到海外度假,而奥运开幕前5天将是英国人“避运”高峰。

在奥运与生活之间,伦敦人显然更关心后者。去香港旅游的斯密斯夫妇,和记者乘坐同一班航班回到伦敦。谈及奥运会的影响,50多岁的斯密斯耸了耸肩,笑着说:“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可以选择去西班牙度假,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转播,享受一罐2.3英镑的可乐和一份8英镑的鳕鱼薯条(伦敦本地的食品价格昂贵)。”

为了躲避奥运带来的麻烦,奥运期问,约有400万英国人离开英国,选择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度假。避开奥运会似乎成为伦敦大部分市民的想法。他们选择奥运前后离境的主要原因除了避开大批游客的涌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避开“地毯式”的奥运电视报道。

这种不热情,却也并不是打心底里的不关心,伦敦人自然是不能不关心奥运的,即便他们想要淡漠这个问题,但奥运本身却不可避免地自己找上了他们。因为迎接奥运,不少街道开始修路,对于本身交通状况就不甚理想的伦敦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高峰时段的堵车如同一场噩梦,人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在上下班的高峰路途上。因为交通实在太差,地铁实在太拥挤,准时到办公室上班成了天方夜谭。伦敦市中心的一家Blackfriars公司索性下了通知,奥运会期间全体公司员工可以不用进办公室上班,一切事宜都可在家里通过网络操作,而公司的董事会则集体去瑞士办公。

不完美的小插曲

奥运倒计时500天时,BBC开播了一个叫2012的喜剧,说的是伦敦奥运筹委会的小故事,小角色√门严肃讲着些准备奥运的荒唐事,诸如发令枪被人偷走打死了海鸥,或是在场馆工地下发现了罗马时代遗址。这部带着英同自贬幽默的电视剧,或多或少也反应了点儿伦敦奥组委面对的各种麻烦。至少里面一个带着巴西代表团去奥运村却迷了路还闯进单行道的段子,就几乎原封不动地发生在澳大利亚代表团身上。

“女王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新鲜的油漆味。”这句话是人们对“英式拖延症”的揶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把事情做完。就在离奥运开幕还有9天的早上,奥运安保签约公司G4S的主管正在接受议会问询,原因是上周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安保人员的巨大空缺,只能通过政府紧急调动军队来支援。开幕式那边,在排练正进行到节骨眼的时候,奥组委却给导演博伊尔施压,说节目过长要缩减,导致伦敦奥运开幕式的彩排时间一再被拖延。

雪上加霜的是,伦敦各交通部门和运输组织对奥运会并不积极配合。在政府以补贴方案先后摆平了地铁和公交司机的罢工后,出租车司机们又对政府限制其使用奥运专用车道举行了示威抗议,把伦敦中心区堵了个水泄不通。

以至于首相卡梅隆向大众了这样的爱国标准:只要奥运期间不要罢工闹事,挺过了这十几天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不过,伦敦人果真对这场盛会无动于衷吗?显然不是。奥运会带给伦敦不少直观的变化——街头的色彩更丰富了,宾馆、旅店的价格翻了两三倍,仍供不应求,购物街、酒吧街的生意也有所提升。

也许这就是人家特有的一种淡然,表现淡然不代表没有热情。

奥运会设有媒体班车,为采访的记者提供方便。但是班车站点与记者住的酒店是有一定距离的。后来我发现,班车下面停着各式各样的私家车,他们会免费把记者从班车站送到各自的酒店。短短几天,我就享受了两次这样的服务。第一次开车的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开的是自己的车,今天恰巧有空就来帮忙了。第二次乘私家车,车挺豪华,“司机”西服革履像是个老板。聊起来,他低调地说自己在公司工作,手下也就有几个雇员而已。回到酒店我不禁感慨,谁说伦敦人不热情呢。

“农家乐”缘何成为开幕式主旋律

北京奥运会闭幕时,英国人就曾经发出感慨:论规模和投入,伦敦都有严格的预算和控制,超越北京的场面已经没有可能。

常言道:没钱难办事。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潮”确实严重影响了2012年伦敦奥运的筹备,为此英国政府只能批给总导演博伊尔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3,更是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4。从这个心理层面上讲,英国方面只好绞尽脑汁让开幕的基调变得更亲民、更轻松。

于是,在世人瞩目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一幅青山绿水好风光的“田园农家乐”画面,向全世界大篇幅演绎“绿色和愉悦”。

应该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标新立异”还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不过,很多人不解,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太多可炫耀的东西,无论是影响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还是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抑或是著名的英国歌剧,还有流行的生活元素,都可以大书特写,可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乡村田园风光”呢?

在英国人看来,英格兰的乡村,以某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的“高贵”和“永叵”。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这后来成为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因为这说出了英国人内心深处的感受。英国人更喜欢乡村及其文明的享受而非工业城市和全部产品,把乡村看作英国留给现代生活的遗产。

时至今日,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十分热衷于保护英国乡村的传统。他身体力行,在多塞特郡庞德布瑞镇和格洛斯特郡海格洛夫村,2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从事推广有机农业、保护乡村风貌的试验。显然,不列颠人早已从人文社会意义上,意识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乡村的安宁与稳定。如今,充满了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依旧遍布英国各地,这在—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又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国度,实在是—个惊人的奇迹。(据《生活周刊》、雅虎网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篇:一个网络推手的“逐臭”江湖 下一篇:老男人的优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