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与经理的分离

时间:2022-08-14 10:37:42

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与经理的分离

摘要:

(二)董事会与经理相应人员的分离

董事会与经理两个机关的分立,并不必然导致两个机关人员的分离,也就是董事会的成员与经理层的成员相互兼任问题。兼任具体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二是董事会其他成员兼任总经理或其他经理成员。前一种情况有利于公司总体战略的贯彻,而后一种情况则有利于公司经营信息的传递。在 经济 学上,两者兼任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兼任的程度问题。世界各国因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其兼任的情况也各有差异,在美国,董事长与ceo的兼任比较普遍,董事会与经理层中的其他成员相互兼任比例则相对较低,在通用汽车公司只有ceo一人是内部董事。在日本,公司管理层人员大多从内部选拔起来的,其董事会的成员大多是经理层的人员。在德国和法国一般不主张两者过分的相互兼任。

现代 公司的层级制产生后,与之相伴随的问题便是如何有效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传递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适当的兼任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但是过分的兼任则会违背机构分立的初忠。董事兼任经理这种做法,一是忽视了两者任职程序与地位的重大不同;二是混淆了两者的职权,破坏了立法所设计的权利监督体系。因为,这降低了董事会对总经理的制约力度,而且身兼二职者无法进行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副总对总经理负责的上下级关系也必然带到董事会中,不利于每个董事平等独立地参与董事会决策。

在考察董事与经理兼任关系时,我们应从董事会的两个功能思考:一是战略决策功能,由于决策要以 企业 的具体情况为依据,同时为了有助于战略的顺利执行,因此董事会在发挥这一功能作用时可以适当吸收经理人员,但真正决策还是应该由大多数董事作出;二是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功能,这一功能作用的发挥应完全排斥经理人员的参与。董事会所作出的涉及到对经理层的考核评价、奖惩任免、薪酬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均应主要由独立董事作出决定。因此,在关于董事与经理相互兼任的问题上,我们主张总经理可以是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的成员,其他则应完全分离。

四、我国股份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关系的现状及改进

在董事会的构成上,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股份公司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比例不当。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占多数,经理层与董事会高度重合。这使董事会很难客观、公正地完成“评价经理业绩、并决定其报酬”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是从“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国有企业转制而来, 历史 造就了总经理由董事长兼任的模式。相当一部分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承袭了行政机关的长官意志下的独断专行的作风,凡事一个人说了算,将蕴含着民主管理基因的公司掺入了浓重的“人治”色彩。

(1)我国《公司法》上经理与董事会并列为公司机关,虽然受到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影响,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公司这一商事组织的 发展 潮流。我国没有采用外国的经理权利由董事会授权的模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防止新的公司体制演变成传统的厂长(经理)负责制。

(2)经理的代表权问题。我们认为,应授予经理的代表权,取消《公司法》第十三条中董事长可以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的规定。这是符合公司机关权(力)利划分原则和商事经营的实际情况,需要补充的是,公司的代表权不应授予总经理一人,经理层成员在对外执行职务时,在职权范围内与总经理具有同样的代表权,公司内部的限制不应对抗善意第三人。

(3)关于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兼任问题。《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公司董事会可以决定由董事会成员兼任经理。由于这种对董事与经理的关系带有倾向性的任意性规定,实践中董事兼经理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传统的国有企业中缺乏权利制衡观念的影响有关。对他们之间的兼任可以这样规定:总经理可以是董事会的成员,但董事长不应兼任总经理。董事不能在公司担任除了总经理之外的其他行政职务。以确保董事会不被经理层所控制,能以公司和股东利益为取向主持公司的经营和决策;同时,确保董事会对经理的有效监督。

注释:

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74.

田玉红.职业经理人 法律 地位新探.载于法学时评网.

石慧荣.法人代表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6,(4).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j].法学研究,1999,(4).

石慧荣.法人代表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6,(4).

王鸿.公司经理法律地位的确认与职权区域的界定[j].当代法学,2003,(7).

上一篇:GARCH模型对沪市行业指数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