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要顺势而为

时间:2022-08-14 10:32:30

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后,“语用”就成了阅读教学评价中的高频词。诚然,阅读教学应当且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找到“语用”训练的最佳切入点,甚为关键。不能让表达成为一种形式,关注“语用”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前两天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中教师为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关注,设计了几处语言训练,实录如下:

片断一: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外洞的“大”。

生:我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感觉到外洞很大。

师:对,这里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大。

生:“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也说明这里很大。

师: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外洞的大。

师:现在如果要写我们的会议室很大,你运用上面的方法,怎么写,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

生:可以容纳得下一千人开会。我们做操时操场上一半人进去都容得下。

生:到了我们学校的会议室就像到了电影院。

……

片断二:

师: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内洞的“奇”呢?

生:蜿蜒在洞顶有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很奇特。

生:其次是这些石钟乳和石具笋,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种,这么多很奇特。

生: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所以说内洞很“奇”。

师:这么奇特谁能用朗读把它读出来呢?

生:……

师:谁能读得更奇特一点呢?

生强调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想不想看看内洞奇观。

教师放内洞照片,停留在最后一张照片上。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你由最后这幅图看到的、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学生交流。

片断一的设计似乎迁移了写法,实际上学生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滑动。原来是写山洞大,让学生练写会议室大,学生对写法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我们做操时操场上一半人进去都容得下”并不能充分说明会议室的大。其实如果要形容会议室大,可以具体写出长、宽的米数,或者用学生所在的班级作比较,学生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二十几个班级空间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课文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练习写会议室,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思路、情境都受到了影响。其实这一节的第一句“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到底有多高,作者没有详细地写,正好老师可以顺势而为,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用脱离文本。

片断二执教者把训练点放在写内洞一幅图上,好像是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训练,实际上没有抓住“语用”训练的最佳路径,没有把握练习的最佳时机。这一段中的“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作者的一个留白,怎样的变化,有哪些颜色,作者没有写,正是需要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通过想象具体化。通过想象、练习说话后,再观看内洞图片比较差距,然后再进行练写、交流,进一步补充其他作家关于这一景点的描写。这样学生对“把事物写具体”就有体验、有推进、有比较,这个点也就成了语言能力的增长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运用的训练意识,更要透析教材,选准语言训练的内容。就本篇文章而言,文章脉络清楚,除了游览的线路外,循着泉水的来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过渡自然巧妙,文中有五个过渡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每一节的过渡语言就是很好的训练点。因为平时学生写游记类文章一般都用先……然后……再……形式比较单一,在学习了这些过渡的形式后,可以在课的结尾,或者课后进行专门的过渡语训练。

本文是一篇游记,当导游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根据文章内容画出游览线路图,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在小组内练习,等练熟后,再做整个双龙洞景区的导游。这样将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语言的运用就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 教材中重要的谋篇布局、典型的结构形式、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都是语言运用能力培训的点,只要我们熟练地把握教材、充分地利用资源、灵活地运用训练方式,做到顺势而为,在内化迁移作者的语言运用方法上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上一篇:用“童年”载着理性与诗意齐飞 下一篇: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