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景 不一样的情

时间:2022-09-04 04:50:12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先前我们提得比较多的是:理解、感受、感悟。这样可能会导致一种倾向:重视内容感悟,忽视语言运用。现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应该指向语言运用。

那么,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目标定位等方面有怎样的变化呢?以五年级下册第16 课《桥》的环境描写教学板块为例。

【课堂回顾】

教学设计一

一、雨之滂沱

1.(点击大屏幕,听!)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有哪些词语或句子钻进了你的脑海?

(2)句子比较。

(3)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读得干脆、短促、有力。

2.出示:洪水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自由读一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看到过受惊的野马吗?(观看山洪视频)

3.激情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它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出示: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我们平时什么时候才会跳舞?现在,是谁在跳舞?是一群“魔鬼”在你面前跳舞,你有什么感觉?再来读句子。

4.出示: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有什么感觉?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5.请学生连读以上四句话。

二、桥之无奈

1.找一找,哪些词表现出了人们恐惧、慌张的心情,用圆圈圈出来。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2.你能读出他们的慌张、恐惧吗?请学生读句子。

3.出示: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1)此时的木桥,在人们的眼中是一座什么桥呢?

(2)可是,如果人们往桥上挤啊,冲啊,拥啊,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3)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教学设计二

一、环境描写――怎么写

1.自然环境――雨渐大,水渐猛。

(1)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写洪水的全部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

……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一读这些句子。

(请学生个别读,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咆哮、狞笑、放肆”等词的意思,朗读中体会雨大水猛)

(3)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哪一句?

(体会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等表达方法,相机引导进一步读好句子)

(4)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中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人惊慌

(1)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在学生找出后出示写村民惊慌的全部句子)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

(2)读一读这些句子,圈出表现人们恐慌的词语。

(3)默读思考,这些句子与写洪水的句子顺序能不能调换?

(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体会效果――为什么写

(1)全文也就700字左右,写环境就花了400字左右,作者到底是写老汉,还是写洪水、村民?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

(2)在黑板上用箭头图体现环境描写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语境填充――尝试运用

学生运用刚才学习的环境描写表达方法,尝试填充文本。

(1)集体反馈。

(2)学生修改。

(3)同桌交流。

【透视课堂】

两个教学设计分别是两位教师在2010年、2013年执教的公开研究课,两相比较,发现自新版课标颁布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不少变化。

第一,目标定位,多了一些文体的观照。

目标的确定,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始,依据之一是文本,文本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文体的不同。我们往往不分题材、体裁,习惯性地采用单一的以分析内容为主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重语意而轻语言,忽视文体的语文特点。

《桥》是一篇小小说,小说的主要文体特点是:通过环境、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是《桥》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单词单句成段,读来有一种紧迫感,渲染了危急的氛围。大篇幅的环境描写,更是推进情节发展,衬托老汉临危不惧的形象。

两位教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不约而同地选择环境描写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两者的定位却截然不同。教学设计一中,多次出现“你有什么感觉”,以及“谁在跳舞、怎样的笑、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需要什么”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洪水的可怕、人们的惊慌,体会老汉及时出现的迫切性。教学设计二,教师的引领可以分为两类,其一,“自己的理解、你最欣赏哪一句、圈出表现人们恐慌的词语”;其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文中的顺序能不能调换、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第一类主要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为主,第二类以关注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老汉形象。

显然,教学设计一的目标定位只是停留在内容分析、情感体验的层次。教学设计二则更加侧重语言的赏析和表达效果的感知,重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秘妙,而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进一步深化对表达方式的认知。正如王尚文教授说的,教学设计一是一种感受的实践,侧重人文内涵的感受;教学设计二是将所感受到的语言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目标定位重在“怎么写”“为什么写”。

第二,目标定位,多了一些学情的关注。

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

教学设计二中,从“根据自己初读时的理解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教师是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的。作为五年级学生,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读懂这些句子写出了雨大水猛。教师要做的,是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然后相继引导达成学生所不理解、未关注的语用层次的目标。而教学设计一,则将学生当作零起点,比如,“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词看出来的?”教学设计二中,教学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基于已有理解的实践,而教学设计一中的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学生是否了解,结果可能是学生一种已有理解的重复。

由此,教师对环境描写教学的定位也就迥然不同。以学生的原有理解基础为出发点,教学设计二对于环境描写的教学,从“出示全部语句”可以看出,目标的定位很明确,全部环境描写的整体观照,重在达成对语言运用层面以及布局谋篇的理解。而且,有了大语境的支撑,学生就不至于游离文本,为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塑造人物形象”打好了“底色”,建构好了语言运用层次学习的背景。可见,因为关注起点,使得教学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而教学设计一的教学,将环境描写的语句逐句出示,目标的定位是从零开始,线性推进,打乱了阅读过程中“整体―局部―整体”的双向阅读心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进行教学。结果,学生的情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多的是对老师预设的“底牌”的猜测。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文学作品而言,作者通过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认识,在文章中表达的“情”,都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阅读离不开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因此,对于目标的定位,我们不能忽视学情起点,以及学习背景的建构。

第三,目标定位,多了一些学法的思考。

首先,从教学中教师凭借引领的问题来看,教学设计一的问题思维跨度相对狭小,比如,“是谁在跳舞?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指向单一,问题碎小而烦琐。而教学设计二的问题思考时空相对更“大”一些,比如,“你最欣赏哪一句?想一想这些句子顺序能不能调换?用那么多的文字进行环境描写是为了什么?”以大问题为主,有思辨的成分,必须有自己的理解。

透过问题设计,我们看到两个教学设计目标定位理念上的区别。教学设计一,牵着学生走教师的路,理解教师的解读,一步一个小问题,学生跟着走就行,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目标定位时没有生本意识,考虑更多的是教师怎样方便教。而教学设计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空,学生要想作出判断、回答,就必须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在“洗耳恭听”文本述说以后获得的东西,就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显然,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有一个走近文本、亲历学习的过程,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

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二的目标定位遵循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环境描写的语句整体入手,先通过读了解写了什么,再回到文本,思考环境描写的语句顺序能否调换,体会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通过篇章结构、详略安排的思考,体会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整个过程,从内容入手,根植文本语言,由感性体悟上升到理性认识、思考的过程。因为遵循归纳的认知建构规律,目标指向学生语言运用层次的自主归纳建构。而从教学设计一的教学过程来看,目标定位没有涉及表达方式、环境表达效果的思考,因此只是情感上的重复体验,缺少思维上的建构。

指向表达与运用的阅读教学以及目标定位要观照文体的不同,关注学情的起点、学习背景的建构和思考学法的优化。

上一篇:低段词语教学策略谈 下一篇:故事,点燃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