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目标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4 06:18:18

从教学目标角度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刘庆(1989―),女,汉族,四川宜宾市人,学生,教育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有效性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和保障。本文主要就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文本解读、教学环节设计、问题设置、教师语言艺术等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产生着影响,但这些众多因素中,教学目标则是最为关键的。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或误区,它们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或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目标教学

在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这

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尊重和满足学生的意见及需求”为借口,把课堂完全放给学生,由学生自定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方法,上课完全是放羊式的,没有目标,课上得随意且散漫。这实际上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论,是对新课改的极端理解,忽视甚至丧失了教师对于课堂的主导作用。这种无目标教学实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

2.教学目标的错位

教学目标的错位主要是指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即“教什么”)不恰当甚至错误。这通常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处理的不当,或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或只胡乱地参照了教参,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弄明白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目标的泛化

语文教学目标的泛化主要表现为目标大而空、多而杂。一方面,有些老师对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理解不够到位、不够深刻,到了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就变成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等大而空的抽象目标,这样的目标表述恰恰是模糊不清的。用这样的目标来指导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结果的检测和评价。另一方面,有许多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总是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设定目标,而且总担心会有遗漏,喜欢面面俱到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不分主次地胡子眉毛一把抓。于是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就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一堂课设置了若干教学目标,唯恐挂一漏万,而教学中为了都达到这些目标,却往往是疲于奔命、浅尝辄止,学生获益较少,也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当

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恰当与否也会影响其有效性。如果目标表述不当,可能会引起一些误解或歧义,妨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语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结果的预期,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有时主语“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行为主体混乱。如,我们习惯于采用 “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等表述方式,这实际上是在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是不符合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的。这种表述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操作,也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检测与评价,这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行为动词应是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常会用“了解” “体会” “品味”等抽象笼统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本就不具有结果测量的可操作性,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能更具随意性,这样的教学就会重点不突出,效果难以评判。教学效果要可测量,教学目标就要具体、明确。因此,教师在描述语文教学目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抽象模糊的词语,而应多使用“背诵、说出、运用、叙述、修改”等操作性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对语文学习结果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究其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对新课标的解读不够到位、不够深刻,甚至曲解,对教材处理和文本解读的不当,以及没有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要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增强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即建立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目标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把握航向。正是由于一些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存在偏差或曲解,才会产生一些教学目标设定的不良倾向。所以,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都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只有深刻、正确地把握了课标的实质,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会有效,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2.增强理论,提高意识。教师要增强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教学目标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上不犯过多的错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3.钻研教材,优化目标。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独立地认真地研读教材,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掌握每篇课文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定位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4.分析学生,以学定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要了解和把握所教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程度、心理特征,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难点,这样才能使所定的目标深浅适宜、难易适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5.精炼目标,注意表述。根据前文所述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或误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可缺少,且一定要少而精、具体而实在,表述要恰当、明晰、可操作、可检测。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必须具备有效的目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在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情及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语文教学中的随意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9.

[3]何功兴.有效语文教学从明确目标开始[J].语文建设,2010,(06).

[4]夏云春.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2).

上一篇:浅议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 下一篇:How to Make Chinese Classic Culture Reach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