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时间:2022-08-14 06:10:36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摘要]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 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讨,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活动和思维密不可分。”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引起学生兴趣,促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的效果明显地优越于单一感官的认知。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具体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一起参与认知活动,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听一听,逐渐学会手脑并用,这样很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了“认识物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分类”后,学生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认识,在学习第二课“你说我摆”时,我设计了两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一是教师说,学生摆:先放一个正方体,在它的上面放一个球,接着在正方体的左侧放一个圆柱,最后在正方体的右侧放一个长方体。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操作,学习兴趣极高。二是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另一个同学按他的要求去操作,说和摆的同学互换,积木的数量可以增加。这时,同学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有了直观的认识。可见,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动手操作,发展数学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更积极地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带着问题学,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就有助于他们在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容易理解的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是这样做的:请小组合作,利用一个或两个梯形及直尺、剪刀、笔等工具,剪一剪、拼一拼或者画一画,想办法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边讨论、边操作、边计算,当每个小组都求出了一个梯形的面积时,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的,总结出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互相讨论,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梯形的面积,其中有很多方法都非常有创新意味。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且学生在尝试求面积的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怎样求梯形的面积比较简单,这实际上已经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也得到了锻炼、培养与提高。

三、指导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1个长方体的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同时,就体验到只有2个相对的长方形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学具盒中的材料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在学生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条棱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才能插成长方体的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性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造出了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问题,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一位哲人说过:“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的,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学习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是自己动手做。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让他们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搭设了动手操作的舞台。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1个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1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是内角和都是180°。同学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印象是深刻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操作的因素,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育.

[3]教育学.

[4]心理学.

上一篇:浅谈提问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