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非主流观点

时间:2022-08-14 03:55:15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非主流观点

摘要:从货币本位看,货币发展经历了一个商品本位、商品与信用共同本位、信用本位的过程。在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中,货币供给过快难以保持货币价值稳定,而货币价值不稳定是经济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虽然货币本位不可能再简单回归到商品本位,但商品本位中价值稳定的思想应该得到传承,并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货币本位;商品本位;信用本位;金本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04-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02

一、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深刻反思。当前,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同时,美国凭借美元优势拥有巨大的“铸币税”等收益,通过其发达金融市场吸收美元回流来为其国际收支赤字融资,造成了全球经济不平衡。有经济学家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种不平衡造就了美国过低的长期利率水平。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最理想的形态应该是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发行世界单一货币。当然,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次优选择是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可选择储备货币中存在一种货币,这种货币有稳定的价值基础。

二、国际货币储备体系的发展史

从货币本位的角度来看,货币体系经历了一个商品本位、商品与信用共同本位、信用本位的过程。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纸币的发行有百分之百的黄金储备,黄金自身具有价值,所以是一种纯商品本位。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没有信用发行货币的权利,货币价值非常稳定,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虽然和黄金挂钩,但美元是信用货币,美国有无限发行货币的权利,所以当美元数量远远超出发行储备时,美元不能实现和黄金挂钩[1]。这一阶段,美元虽然有无限发行的条件,但美国会顾忌黄金兑换的承诺,从主观上不会随意大规模发行。到了牙买加体系以后,货币发行不再有商品储备,货币制度成为纯信用本位制度。在信用发行背景下,货币发行具备了主观和客观上无限扩充的双重条件。伴随着美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元信用呈现出长期增发趋势。货币充当国际货币带来了更多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人们过于夸大了货币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职能,不断的利用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形成货币超增长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职能被弱化了,货币价值不稳定成为经济混乱的一个根本原因。历史不会简单回归,不可能回到纯商品本位来寻求货币稳定,但商品本位中价值稳定的伟大思想却可以借鉴,在国家干预经济思想根深蒂固的阶段,当局不愿意放弃货币信用发行的特权,但正因为如此,建立价值稳定的货币体系才更值得思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靠实体经济的发展,无限信用发行所造就的虚拟经济繁荣并不是真正的繁荣,货币最伟大的职能依然还在于提供稳定的交易媒介。

三、商品本位的思想

商品本位思想来源于金本位。许多经济学家支持金本位的初衷是希望可以维持商品价格的稳定性,但实际上金本位制度商品价格并不是很稳定。在此基础上,人们思考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带来价格稳定。19世纪,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否在黄金供应不足的年代可以用白银或纸币部分来代替黄金。20世纪,学界提出了很多基于商品本位思想的建议。Graham(1944)提出了货币的组合商品化建议,即用一组基本商品(如钢、铜、煤、木材和小麦)作为货币基础来发行货币。金融机构发行组合商品货币来替代信用货币,将确保货币发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使货币丧失信用特征成为以实物资本为抵押的价值货币[2]。

Hart, Kaldor and Tinbergen(1964)将Graham思想进一步发展,将商品本位制从一国家推广到国际范围,提出建立一个全球储备媒介(international commodity medium),提供真实价值的稳定性,适应世界生产和贸易的变化,“特里芬难题”也将因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建立而消失[3]。后来,Hart(1976)将商品本位思想进一步发展,将商品本位和SDR挂钩,设计了作为货币本位的一篮子商品。IMF购买该篮子商品世界贸易量的25%,作为其发行SDR的100%准备,有了商品本位发行的SDR,各国家可以自由决定其货币对SDR是固定还是浮动。

其他商品本位思想:第一,法定指数本位制(the Tabular Standard),按物价指数确定币值的贷币制度。最早由Stanley Jevons在1875年提到,1920年费雪(Irving Fisher)正式提出该思想,只是当时篮子里的商品是黄金。Robert Hall(1982)对其加以改进,将作为货币发行准备的篮子商品数量进行扩充,从而使该篮子商品的物价指数能够代表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整体价格水平,该篮子物品具有无限法偿权力。银行券和篮子物品可以自由兑换,债务清偿可以用货币也可以用篮子物品。Heller(1987)提出国际货币体系锚的建议,他认为商品价格的稳定和汇率的稳定是两个目标,但是现有的各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都只侧重了其中的一点[4]。国际货币体系锚盯住一系列的商品价格指数带来价格和汇率的双重稳定,使内外政策达到一致性,兼顾内外均衡。在实际中,但该篮子物价指数直接用市场价格指数所代替,并没有货币与篮子物品之间的自由兑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采用盯住一定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就是法定指数本位制的体现。通过考察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来调整基准利率或进行其他货币政策操作,以此达到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看,商品本位的优点在于:一是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在商品本位下,货币当局建立商品库,设定一组商品为作为发行货币的储备,原理与金本位制相同。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化的货币,不再是信用货币,货币发行与商品储备对应,市场上组合商品的价格就会和货币当局价格基本保持一致,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当然,组合商品价格不是不变的,货币当局可以根据经济增长来适当调整组合商品的价格标准。商品本位的商品组合一般选取最基本的商品(例如钢、铜、煤、木材和小麦等),其价格水平在市场上整体价格体系中起到了决定作用,但这并不阻碍个别商品价格的波动。个别商品价格的波动源于生产率和供需结构的变化,这是合理的。商品本位稳定总体价格水平,解决了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和商品脱节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二是遏制货币政策的滥用。商品本位下,货币更多体现了交易媒介职能,货币当局增发货币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不断购买组合商品,扩大商品库的容量。三是反周期性特点。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商品价格上升超过世界货币当局的兑换价格,人们拿货币向当局购买商品,社会流动性就会自动缩减;反之亦然[5]。在反周期方面,商品本位与金本位不同。金本位制度下,货币的储备只有黄金,黄金产量就成为货币量的直接决定因素。所以,金本位制度有通货紧缩的趋势。但是商品本位的储备是一组商品,决定社会货币量的是组合商品整体的产量,这些商品又是市场上最核心的商品,其产量是和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的,这就避免了金本位的通货紧缩趋势。四是制约金融投机。货币当局发行以商品为准备的货币,投机活动很难进行,因为市场中的任何力量想去投机改变商品的价格时,货币当局都作为对手,市场中的力量很难与发行货币的当局去抗衡。

但是,商品本位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限制了货币刺激经济的职能。货币供给受制于商品储备的限制,政府无法根据经济发展来调整社会货币量,尤其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无法利用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二是操作上的困难,商品的购买、运输、仓储、管理等增加巨大的成本,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三是货币与组合商品之间兑换不可信。作为货币发行储备的组合商品构成复杂,难以分割和分配,如果做不到实际的货币与组合商品的兑换,商品本位也就不再具有优越性。因此,商品本位的观点一直都不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流观点。虽然商品本位不为主流所接受,但其对货币定位的价值观仍值得学习,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交易媒介,而不是信用发行刺激经济增长,提倡商品本位思想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反对滥用货币政策。“在任何时侯,要正确的建立货币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可能使之永远正确;我们的结论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应固定不变,但在短期的危机期间它应当是富有弹性的”。

四、关于商品本位在国际货币体改革中实施的思考

首先,要解决商品库问题[6]。实体商品库在操作上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可以考虑盯住一篮子物价指数,货币当局不需要购进实物商品,而只需要盯住这些商品的市场价格指数,货币当局允许有一定幅度的价格变动幅度。当价格变动较大时,货币当局就要干预,将价格水平稳定在承诺水平。篮子商品可以参照传统商品本位,由能反映核心物价水平的商品构成,但要有对应的期货市场。该方案虽与实物商品本位思想一致,但没有完全杜绝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与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一样,该方案保证了货币持有人能够任何时候在市场上能购买到这一篮子物品。这一篮子物品是明确的,可以复制的,可信度较高。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实施商品本位有两种方案:一是由SDR来盯住一篮子物价指数[7]。国际货币体系中与其他国际货币并存,其他货币与SDR汇率由国家自由决定。二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及将来的人民币,各自盯住一篮子物价指数,形成相对严格的固定汇率制,这需要主要国家达成一致协议。其他国家自由决定其货币是否要盯住这三种主要货币。

以SDR方案为例,SDR对一篮子物品购买力的确定:当该篮子内某些实物价格发生变化或者整体发生变化时,货币的定价要能做出反应,保证SDR与实物之间实时联动、价格与价值的一致[8]。IMF需要定期对该篮子货币进行审核及调整。货币体系不能单纯追求僵化的稳定,应该具有弹性,能吸收经济中的波动。比如,发生经济危机或遇到石油价格大涨,如何恢复;价格指数来源的数据要求定义准确,能有效测量,而且是公开的。篮子物品的选取考虑有期货市场的商品,保证任何货币的持有人在市场上可以买到该篮子商品。

参考文献:

[1]Eichengreen, Barry. The Dollar Dilemma: The World’s Top Currency Faces Competition[J]. Foreign Affairs, 2009(5).

[2]Graham, Benjamin. World Commodities and World

Currency[R]. New York: McGraw-Hill, 1944.

[3]Hart, Albert G. Kaldor, Nicholas, Tinbergen, Jan. The

Cas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Reserve Currency[J].In Kaldor, Essays on Economic Policy, 1964(2).

[4]Heller, Robert. Anchor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R]. The Heritage Foundation,1987.

[5]Ocampo, Jose Antonio. Special Drawing Rights and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Reserve System.

[6]Hart, Albert G.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an International Commodity Reserve Currency[J]. 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6(6).

[7]姜波克.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改革[J].世界经济,1985(1).

[8]张明,覃东海.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资源流动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2).

上一篇:瞄准微企大市场 支持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中国储蓄投资转化率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