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一个笨招

时间:2022-08-14 02:52:46

我读书的一个笨招

我上小学的时候,在家里朗读课文,父亲说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还多次教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我将学过的课文抄写一遍,这样才能记得更牢。

我遵照他的吩咐做,有时也会抄录一些课外得到的学习材料。我当时就抄过《朱子家训》,虽然还不到一千字,却比所学的课文要长,手握毛笔一笔一划地抄写一遍,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不过,自己亲手抄过的文章,毕竟比看过的印象要深得多。那时学校里开展“童子军”活动,提倡“日行一善”,有的同学就爱把所做的好事报告给老师。这时,我忽然想到《朱子家训》里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我向老师请教这些话的意思。老师告诉我,朱伯庐先生说得很对:行善做好事,本是为人的本份:若是故意张扬,便成了沽名钓誉的手段。我记住了老师的话,进一步懂得了《朱子家训》中的这条格言,至今未曾忘记。

进了中学以后,课文越来越长,读的书也逐渐厚了起来,我就再也不热衷于抄书了。据说,有人曾整部地抄过《红楼梦》,但我胸无大志,更缺乏这种勇气和毅力;我所笔录的,一般都是阅读所及的短小散文和诗歌,有时也摘抄一些文章中的精彩段落。这种方法虽然笨拙,我觉得对阅读和理解文章深层含意,还是很有帮助的。

退休以后,赋闲在家,时间充裕了,阅读中遇到了好文章,我倒是又想起了童年时的旧习惯,爱将它誊抄一遍,反复吟诵。2009年底,当我读到李慎之先生的散文《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时,爱不释手,读完之后便将它一个字一个字地全部抄录下来。作者作为共和国历史的见证人,以自己几次国庆节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把个人命运的沉浮和祖国的盛衰紧密相连,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真情实感。全篇文章总共七八千字,我用300字的稿纸整整抄了26页,装订成册。这是我自制的一本小书。近年来,围绕“国庆”所写的文章,多得不胜枚举,我也读过其中的很多篇,但我只对李慎之先生的这一篇情有独钟。

抄书,原在读书过程中并非必须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纸、笔在传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日趋衰微。在与时俱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的当今,我这个老人重提“抄书”,只是对新时代的少年叙述一点儿往事而已。

上一篇:动物明星闪烁银幕 下一篇:阅读离不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