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4 08:54:15

“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

摘要:当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方式;“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本文将在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揭示“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的内涵;然后着重分析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意义;最后将指出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合作学习应用;差异;互助;分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30-01

“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方式以主体性教育理论、动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是我国本次新课改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了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的突破与挑战。应用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在平等、合作、对话、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对“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可以为教学实践的完善、课程改革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 “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的内涵

按照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者王坦研究员的见解,“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由此可见“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二 “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1.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建立学习小组的关键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班级内部的若干学习小组在整理学习能力上相当,组内异质是指学习小组的内部成员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层次结构。组间同质使以小组整体活动效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合作学习评价成为可能,组内异质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学习上的互补性。

2.确定小组目标。在“差异参与,自助合作”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解决共同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就像一盘散沙。小组的共同目标可以促使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同时小组目标也是凝聚组内成员的巨大力量,是推动成员积极活动的动力。

3.分工与协助。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每个成员都要竭尽所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才能保证好小组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上的差异是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助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分工,使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与承担目标的小组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协助是分工基础上的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彼此帮助。

4.小组讨论。在规定的合作学习时间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谈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发言,阐明本组的讨论结果,然后各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对于重点、难点题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点拨和启发,并解决学生普遍性问题。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5.学习效果的评价。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因此,对小组的评价主要是对小组全体成员通过努力实现的共同目标的整体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组内每个成员实现各自所承担目标的完成情况的评价。它变传统的个人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小组合作型目标结构,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三 “差异参与,自助合作”学习应用的作用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学习中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3.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四 “差异参与,互助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应用中需进行合理分组。应用中一些教师在考虑异质分组时,仍然以学习成绩为主,或是简单的以学生座位的顺序、行、列数目等进行分组,从而出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不够、合作中容易出现争执、或遇到挫折时就相互埋怨等现象。 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跟学生的各科老师、家长等合作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差异资源,为分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教师也可以采用在学生自选小组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差异进行协调。最后,教师可以在组内培训一名小组长,当小组开展讨论时,组长应是参与者、组织者;当组员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组长又要成为协调员。

2.应用中需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时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时是分别的、独立的、而非整理性的,致使评价以偏概全,不能做到全面、合理、公平和公正地评价。虽然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为了体现评价的全面、合理性,教师可以采用更合理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让学生自评,可以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作用、贡献。另外,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互评是一个主动求互动的过程,也提供了小组间交流、学习的机会,被评价者在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可以逐步完善自己。

3.应用中需对教师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交流会有讨论离题、无效、混乱等现象,这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当造成的。教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者与调控者,体现在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的精心设计及其对实践中出现的意外问题的及时解决上。教师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指导者与引导者。由于学生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所需的知识经验进行指导。另外,教师也需对合作过程中学生所需要的合作方法与合作技巧进行引导,如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等。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理论、原理与问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

[3]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 [M].河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6

[4]张会英.主体合作学习活动任务的预测与生成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5

上一篇:浅谈写作中理性思维的深化 下一篇:人物当代著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