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8-14 08:29:22

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歌唱发声是人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声乐技术的教学,就是启发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去把握发声机能,完成正确的歌唱发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歌唱虽然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和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的,但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协调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素质对歌唱训练和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调节;想象;整体协调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无论教者或学者,精力往往放在技能技巧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素质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演唱技巧的发挥,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对于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和影响,反应和出现的复杂问题和现象,也应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比如“感觉”和“性格”问题,不能单纯看做“先天生就”而不顾后天的影响,因为歌唱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

( 一) 歌唱是受大脑支配, 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生理运动。

如果说,歌唱是生理学的,那么歌唱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高级行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与表演器官等生理动作的巧妙组合。人的任何动作,总是要包含一定的内部心理成分,即心理意识的支配。概括的说,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和机能,就是由于生理事实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心理反应又指导或影响着生理动作。动作是歌唱与发声的根本因素,动作的实施与贯彻不是随意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意识和意志强制去完成。因此说,歌唱的生理是受心理统治,歌唱者的一切行为和动作,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心理的调控。所谓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处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可以随我们的意志去调控、指挥活动。这种心理状态在初学声乐时首先要建立起来。正常的心理状态表现是,在训练或演唱时要有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精神要集中, 处于兴奋状态, 具有良好的歌唱欲望, 这是第一步。因为,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观察,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心理有负担,就会影响发声与歌唱。例如,吸气时准备好共鸣腔体, 使相对稳定状态的肌肉和喉头声带协同活动。整个歌唱状态, 即要自如又要准确。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全身的肌肉与神经才不会僵硬,使得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保持温和热情的教态,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心理上获得放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当他知道唱到高音小字二组的a,就怎么也唱不上去,可有时竟在不知不觉中能唱到highC,当老师告诉他是highC这个音,却又不会唱了,这是由于心理上失控,心情紧张,气息上浮,身体僵硬的缘故。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冷静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身体过于用力就会使肌肉僵滞,声音硬而不流动。那部分应该参与的肌肉也要运动的适度, 找到一种平衡感。可配合做一些身体放松的动作,千万不可急躁、训斥和挖苦学生,这样只会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歌唱技能训练中的心理要求

人体作为“歌唱乐器”运用的过程,是建立歌唱技能训练的过程,歌唱的内部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部动态,完全依赖于人体自身内部的运动来完成,要使这一运动更好地完成,就要通过内在感觉和内外感觉相互作用,以求达到这种运动的准确性,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种反映叫“感觉”。感觉分内感觉(自身感觉)和外感觉(听众和教师)。在歌唱训练中,内感觉和外感觉的相互影响,对于提高技术训练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觉的认知特征和调控功能,对声乐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声乐的学习和教学复杂而困难。因为歌唱这个“乐器”是歌者自身,难于进行客观的研究。歌唱的发声技能技巧也难于用语言描绘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感觉”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的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声乐教师最好描绘歌唱和发声的手段、声乐学生最好的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感觉”入手。有时在一些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情况下,单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甚至准确判断。例如:“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感觉”“气息控制感觉”“咬字感觉”等等。这些从生理上都难以说明,也难以传授,更难以理解、控制和掌握。而从心理感觉上着手就很容易、很简单,就会使复杂的肌肉运动过程自动实现。

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应从平时训练做起:首先歌唱训练时,心情要愉快坦然。生理学表明,内心的情绪情感是通过外部的表情来体现。例如:一个人的情绪好, 歌唱器官也随之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歌唱欲望就强,感情也会尽情抒发。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遇到不愉快的事,他的歌唱器官就会随之影响,处于消极状态,影响了感情表达的准确性。歌唱心理健康的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昂,那么一堂课的收获必然大大超越情绪低落者的收获和效果。前者因收获大更增强了自信心,后者因上不好课,更增加了负担。这就要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有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和有情感的示范,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态度与主动参与的意识,训练时学生要充满自信,排除紧张心理,要认识到声乐学习不可急于求成,要经得起困难与挫折,要循序渐进。

歌唱发声的动作,是大脑支配下的运动。信号进入大脑皮层,大脑指挥发声的各个部位形成歌唱发声所需的运动程度。在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教师为了使学生发出某种声音,需要学生把声音放在某一位置上,学生也的确按要求做了,但发出的声音却不是老师所要求的,学生听起来响的声音,别人听起来不一定响,这是因为内外感觉不统一的原因。

实际上主观和客观听到的同一种声音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自己听起来又响又亮的声音,别人恰恰感到音量小、音色暗,或是窝在喉咙的、撑大的、挤压的声音。这种主客观不相符的声音就是不科学的。喜欢追求又响又亮的声音,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喉咙,不但失去整体协调感, 而且喉部用力,造成肌肉紧张。由于喉部离耳道近,对挤、压、撑的声音,听起来觉得满足。这都是受了耳朵的欺骗产生的错觉和假相。为了达到内外感觉统一协调,在声乐教学中要善于“闻”和“问”,也就是“感学生之所感”,才能做到“控制”学生声音的动力。在声乐训练中,通过内在感觉和内外感觉相互作用的协调进行,提高歌唱动作的准确性。如,利用学生发声时的听觉器官和歌唱技能的反馈,来指导歌声的形成,使学生在声乐练习中练出一对辨别正误的敏锐耳朵,使耳朵有“超前”的听觉能力,这种超前心理意识,对于产生好的音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沈湘教授所说的“思想要走在声音的前面”所包含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教学信息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内在感觉发生效果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歌唱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歌唱技能更加完善。

(三)在歌唱训练中合理运用想象这一重要心理因素

想象是人类活动的高级阶段,人的想象能力直接影响歌唱者的创造力,想象越强创造力就越大。它要求对教学有一个深刻的领会和研究,对发声技巧有一个正确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对想象提供依据,形成思想上的思维形象,从而达到对生理机能技巧运动的调节和控制。进入发声技巧的最高境界。例如: 有人思维敏捷有灵气, 表现在对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方面, 在音乐旋律和歌词的记忆速度方面, 都比较突出。因而可以精力集中地投入感情的表达和艺术表现。有的人旋律、节奏、歌词常出错误, 歌唱时常中断, 就很难投放感情。这需要坚强的毅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 三者结合来弥补不足。对于歌词, 首先要把内容搞清楚, 每一段讲明什么问题, 然后结合旋律练习。在练习中, 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脑子里要有画面, 眼睛仿佛看着画面唱, 就是一定不要用死背的办法, 要先理解后记忆。

声乐教学同别的专业教学相比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想象力的引起是教学的生命线,它是由音乐引发的形象思维负载着教学内容向学生的内心拓展和延伸。从音阶练习的每一个发声,到演唱作品的内涵、地域的风格、语言的特点、句法的连贯等等,都是引起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是富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之一, 即通过语言描绘产生丰富的联想, 以启发学生, 使学生能够自动地进入所要求的歌唱状态中。例如,当歌手演唱《大森林的早晨》时, 歌词中的晨雾、青山、竹林、流水、树木、鲜花等景象一一展现在脑海中, 似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像诗一般清新优美的画面。进而触景生情,抒发出歌手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歌手有了创造想象,容易使自己陶醉在想象的意境中,尽情地在歌唱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当然,运用联想启发学生、必须做到比喻恰当,要求学生在心理学、生理学方面容易理解,教与学配合得当。

(四)在歌唱训练中建立整体协调、全身歌唱的心理

“全身歌唱”是整个身体器官全部投入到歌唱运动的整体运动,如果哪一部分失去平衡,或是违反了正确的生理规律,都会对歌唱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嗓音的疾病。在教学中,各发声器官自始至终都要建立互相联系、相互协调的自然关系,不能孤立地、过分地、强调哪一部分的训练,要建立整体歌唱的思维。人体歌唱发声器官就像一种自造的人声“乐器”,有意识去组织歌唱乐器的活动充分发挥其功能。

歌唱中要时常注意放松问题,放松不是要全身无力的松垮,是指在歌唱整体协调中相对的放松。就像一把提琴,如果把乐器的弦轴拧松,弓毛松散, 是不会演奏出乐音的。人体乐器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人的整身腔体总是松松跨跨,喉头一唱就跑,声带闭合无力,就像一把不能用的提琴,绝唱不出好的声音。所以,在声乐训练中应始终要求整身歌唱,全身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使人身“乐器”像其他乐器那样,获得支持歌唱发声的固立、稳定的状态。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没有正确的歌唱姿势,驼背抠胸、伸脖、没有站相的人,不可能有好的精神状态,不可能在这种所谓放松的心理活动下产生积极的歌唱欲望。歌唱是一种全身运动,运动就需要有肌肉的参与,需要对抗的力量,如果肋间松懒无力就无法保持气息,唱起来气息不够用;腹肌无力外凸就不能产生对抗,声音无根,缺乏力度,必然影响音量。这种对抗的力量,也是嗓音不疲劳的前提。例如:对于下巴紧的状况,通常情况下,教师会让他用手指向下向后推压下巴,这种外在的力,轻者无用;重者,因痛感所致肌肉会下意识产生保护性对抗,帮了倒忙,造成心理负担,每次上课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下巴上来。若能启发他主观能动的内在感觉,在体会下巴无重量悬挂的要领后,把思想集中到整体协调中,效果会更好些。

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除了歌唱器官局部调整的运动外,还要有整个身体歌唱发声的参与意识。因为整体的积极性可以带动局部的积极性。在声音训练时,无论是中声区、还是高音区,都要求喉头处于低位置的稳定状态,这种局部的稳定感,是建立在整体稳定感的基础之上的。无论声音高、低,全身心处于既安静、稳定又兴奋、积极的状态之中,上下腔体放松、自然的贯通。有许多学生在唱高音时,由于心理失去了平衡,产生了紧张的心理,造成肌肉紧张,喉头上提,破坏了声区的统一。如果唱高音时心理上保持平衡,中声区就会有自然、放松的歌唱状态,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音,就可达到美好的歌唱效果。也就是说,“平衡”的心理能够调节歌唱的内部动态,保证歌唱的合理运用。

总之,把心理学原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学一点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理体验过程,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声乐教学获得成功,让我们在声乐教学中重视歌唱的心理学分析和研究,使声乐教学更完善更科学。

参考文献:

[1]邹本初 .《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邹文琴.《从教学中看歌唱心理的作用.》音乐周报,2000

年9月22日7版

[5]董文华.《声乐艺术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中国音乐.

2007年第3期

上一篇:视觉色彩分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析中国电影史前史阶段民族放映业未能规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