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14 07:30:44

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传统村落保护的推进,保护实施的难点与痛点日趋明显,如何顺应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趋势,解决传统保护与发展的现有问题。该文先分析浙江省传统村落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现状,寻找保护实施以及发展过程的需求点;再遴选数字化采集相关技术,研究数字化保护实施的技术路径;最后设计传统村落的“互联网+”数据库应用架构,规划推广渠道,构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形成闭环,并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互联网生态平衡。

关键词: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数字化 互联网+

一、保护传统村落这棵大树

“传统”的特征在于强调文化从古至今的延续,它诠释了一组人群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传统村落以空间为单位演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衍变与发展历程。在2014年中央政府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进行保护工作,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明确要求四部局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政府、社会的任务,同时要求信息化、数字化成为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手段。

虽然传统村落的保护任务明确,但实施过程仍然任重道远。难点在于保护后的开发利用,基于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中保护环境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容易被剥离后分析,走上重保护、轻发展成为研究方向。打个比方,传统村落好比一棵大树,现在保护的建筑、格局等物质文化像大树的树干,传统村落的人群的活动、习俗、工艺等非物质文化像大树的树叶,没有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如同冬天掉光树叶的大树,毫无生机,时间久了,树干也没有了养分,树也没法活了。所以本文研究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还原技术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方法,以“互联网+”发展思路构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依存的保护生态,让传统村落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文脉的根扎深,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保护也好,发展也好,都先阅读其表象,挖根寻脉,沉浸内涵,梳理后才会有思路。传统村落的格局、建筑等物质文化就是传统村落的表象,并称为风貌,它的视觉感观体验更直接,并具备各自独立的文化情景,也因为是实体的存在,时间与人为因素留下的痕迹更明显,保护的工作量与难度体现在风貌的还原与修复上;传统村落中人文传说、节假日习俗、手工艺等为内涵,它依存人文活动环境而存在,是村落中人与物的身份标识,保护的难度体现在记录、推广与发展。所有我们先重点分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现状。

(一)物质文化现状

保护对象上,传统村落具备不同地域、时期、文化背景的风貌,在保护还原、修复实施过程前期就存在体量大。在传统村落保护研讨会上提出:“从2012年以来,我国组织了3次大规模的摸底调查,掌握了近2万个具有一定传统文化资源的村落信息,……目前,已经有3批25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2万个到2555个,从数字上体现出保护工程的庞大以及保护方案实施的艰难。

保护效果上,也只能实施村落风貌的局部还原,建筑的结构加固、细节的修缮等。传统村落中修建的技法工艺很多已年久失传,修复还原过程都存在资料不齐,技艺不精,审核不专业等问题,难以保障修复效果。同时,“历史建筑修复需要配套的建材生产、供给,需要建设一支历史建筑修缮的专业队伍,需要培养木匠、石匠、泥瓦匠、雕刻师等传统手工匠人、并传承历史技艺。”因此实施方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才能保障修复效果。

保护方式上,如果前期未针对建筑空间的划分、物件的使用进行发展规划,建筑空间仍然难以参与现代人的社会活动,与现今的时空产生隔离效应。在问卷124村中,居住在古民居中的人口21307人,……占问卷村村均艏人口的9.2%、常住总人口的9.4%。可见传统村落古建筑即使完成修缮,仍然无人使用,很可能导致二次荒废,成为当地的负担。

(二)非物质文化现状

保护意识上,大众并不强烈,甚者认为当下社会发展驱动下,老底子的文化与技艺自然应该被遗弃,并未意识到文化是村落生活的基本单元,是每个人认知的组成背景,是村落的存在根本。保护方式上的不够全面,很多针对文化的保护方式基本运用文字、影像记录后传播,民众只能通过阅读、观看被动式接受文化信息,体验效果对于文化的涵义深度上来看远远不够;保护传承与发展未进行规划与引导,文化的保护不同于物质,不仅仅是记录、保存、体验,更多的是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生命力依托于人的活动,如何让传统村落的文化重新以新的方式浸染我们,这才是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传统村落的很难做到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偏执或者忽视某个方向,如果作为阶段性的先后实施,无可厚非,但长久的失衡必定会带来物极必反的负面效果,因此建议传统村落首先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上相结合,运用保护手段推进发展,带动文化、旅游、手工艺等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形成村落的品牌效应,反哺保护方案的实施,实现冯骥才老先生在《留住我们的乡愁》提到的“这不仅仅是帮助他们留住日常生活的场景,更是帮助他们留住自己的文化传统,留住对我们民族身份的记忆与认同。”

三、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是自我调整、创新、优化的过程,这既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也包括空间与时间的,它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化、系统化的思路,逐步形成符合各个地域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新途径。整个过程我们按照互联网产品历程划分三个阶段。

(一)保护内容数字化还原模式

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内容是保护与发展的根,没有内容就没有文化的形态,我们重点研究如何实现内容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呈现,完成传统村落与互联网结合的基础技术路线研究。其一,数据的采集:

针对保护对象的体量、类型、技术等问题,非常难做到实物与实景的还原,因此在保护的方式上建议采用视觉为主的数字化形式,采集记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内容,采集类型主要分为:图片、影像、虚拟,三种采集类型针对不同的采集条件、环境、人群、对象;图片类型:采集方式适用于全社会人群,设备非常普及,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可以完成;采集对象无限制;后续的处理也相对简单,呈现的平台无限制;影像类型:采集时需要有一定摄影经验,设备普及;采集对象无限制;后续处理需要软件,有视频剪辑处理经验人员,呈现平台无限制;虚拟类型:适用于专业人员,使用必须具备专业三维技术知识,设备与软件都有专业标准配置;采集对象仅适用于物质文化表现;后续处理需要三维虚拟相关专业知识人员操作专业软件,呈现平台需要对应交互技术,比如触屏的交互、VR或者AR设备支持等。

三种采集类型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不同的适用人群与对象,从普通大众到专业人士都可以选择适合的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内容采集,为后续的呈现提供有利的数据基础。

其二,数据的处理:

首先,建立云端数据导入模块:设定平台的数据导入功能,研发图片、影像、虚拟三种数据类型的导入端口,并要求导入用户设定文字描述与标签,具体包含数据的类型、地域、年代等作为查询标签,导入设定后上传数据库与文件云存储,并生成可阅读、分享、呈现、标签搜索的信息内容;然后,设定数据查询标签模块:平台中设置查询、链接模块,通过标签筛选数据,快速定位用户需要查询的数据内容,并免费提供数据链接端口,为社会参与推广宣传传统村落提供数据支撑;最后,设定数据分析模块:平台可分析数据查询、读取次数,可分析人群对于传统村落的兴趣需求点,为数据采集人群提供精准需求,为用户人群进行精准的推送,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方向提供精准规划数据。

数据处理提供数字化内容的操作环境,不仅要实现对内容进行审核、管理、存储的基本处理,而且要实现内容的传播、分析、流量转换,实现传统村落的内容“触网”,完成“传统”到“互联网+”孵化环境的构建。

其三,数据的呈现:

数据内容的呈现体现在平台的前端展示模块,运用创新的数字化呈现技术展示,依据不同展示内容可将呈现模式分为普通模式、VR/AR模式。普通模式:以图片+视频+文字展示形式为主,提供传统村落相关的介绍、游记、事件、活动等,采用自媒体的模式传阅,无呈现内容的限制,适合大众平台,无硬件平台限制;VR/AR模式:用户可以从普通平台切换成VR/AR模式,可360度观看村落的格局、空间实景,无需出门可实现看古村,是下个“互联网+”的呈现形态,该呈现技术适合展示村落空间环境、建筑格局等内容,硬件上需要VR/AR设备。呈现的内容都来源处理后的云端数据库,呈现的模式只是体验方式丰富,它的重点是强调体验情景、视听效果以及内容真实性与准确性,其目的将传统村落数字化的内容转换信息传递用户,引导用户行为,提高社会对传统村落的关注度。

总的来说数字化流程能够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的数字化采集、记录、传播、转化的功能,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内容,并分析出适用从普通到专业级别的采集模式,整理出数据标签化的处理统计方法,设计出符合普通到VR/AR硬件平台的呈现方式,拓展内容的来源渠道,夯实发展的群众基础,构建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数据库,实现传统村落的“互联网+”基础阶段。

(二)“互联网+”流量拓展模式

如果完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内容的数字化,可以说具备了内容的文化资源,但不代表具备产业价值,而且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如果只是放在温室中保护,永远不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对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运营尤为重要,它需要我们分析如何将传统村落的内容进行传阅、挖掘、创新、发展过程,研究运用“互联网+”思路,实现“内容――流量――流水――内容”这一闭环,构建循环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互联网生态圈。

其一,内容产生流量:

内容是数字化保护的成果,它由提供者上传后分享浏览者传阅,并产生阅读价值与流量,阅读价值越高,流量越高,同比的传播率越高,社会效应也会增加。可见数字化内容的价值评定第一阶段的标准就在于流量的多少。我们研究发现传统村落中能产生流量的相关的内容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传统文化信息:历史人文传说、文化习俗等介绍解说性信息,它能采用图片、影像、文字构建情景化内容,可作为阅读消费方式实施推送;其次是旅游信息:以个人、运营团体组织、政府的角度推送相关内容,重点结合时节与自然景观、热点事件等推送至旅游消费群体;再次是手工艺产品信息:传统村落中传统的衣食住行相关的工艺品、传承技艺、人文背景以及现今创新应用发展情况,运用故事、产品化消费形式推送产品消费群体。

总之,内容是流量来源的基本,内容必须实现社会大众、用户人群、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必须达成一定的点击率,从传播对象上提高分享传阅指数,具备传播价值;必须具备传播对象到提供者引导作用,形成阅读者到传播者到提供者的转换功能。这样内容才会持续产生流量,才能达成构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数据基础。

其二,技术拓展流量:

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属于传统文化,我们希望运用技术改变传播、阅读方式,提供快捷广阔的传播平台和深层多维的体验环境,让阅读者更多、更快、更广的接受数字化信息。

―可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为用户提供精准、快捷的阅读方式。首先设定排名功能,可依据阅读内容的相关属性进行排名,比如按照时间排名可阅读最新的相关资讯,按照点击量排名可获得热点的咨询;其次设定标签智能搜索链接功能,当点击阅读某个内容时,会依据内容的标签自动只能搜索相同标签并提供链接的点击,为用户提供便捷接口;二可通过引导用户社交行为,用户阅读后可进行互动、转发、喜好选择、留言等社交功能,在提高用舨斡攵鹊耐时拓展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阅读的趣味性的同时拓展了平台的流量;三可采用VR与AR新型技术呈现,用户即可通过传统的阅读,还可以体验全新的全景式阅读。VR技术在网页与移动手机上为用户提供全景的图片、视频、三维数字化的空间体验,用户在全世界的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可体验传统村落中民宿、古宅、景观,还可穿越式体验传统村落的虚拟时空,完成传统村落的从古至今寻根问祖式的阅读方式,AR技术提供同一空间的维度下不同时间的维度体验,比如我们能够详细了解传统老宅,却无法快速查阅相关详细,在现场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读取数字化后的内容并自动切换到AR模式,实时提供用户多渠道信息。通过VR/AR技术,能解决传统网络传播的很多痛点,比如阅读情景与空间展示的局限性,因此新型技术的运用一定会带来更多更好的体验,流量顺势而来;四可设计线下导流渠道,数字化内容与传统村落实际线下资源相合,线下提供端口,线上提品信息、地理位置、联系方式等,用户即可通过线上了解内容信息并导流至线下吗,线下拓展推广产品相关的文化衍生信息渠道,产生新的流量辐射点。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流量是生存的第一基本条件,我们运用老的或者新的技术手段,无非是增加体验方式,增强体验感受,模糊信息接受者与传播者的界定,以网状的形式传播传统村落内容,提高阅读量与流量,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也要优化传播的环境,建设传统村落的触“网”之路。

(三)“互联网+”流水转换模式

流量是数据的积累,是数字化保护的成果转换的先决条件,是传统村落进入“互联网+”的评价指数,但不是结果,所有的流量只有转换成流水才具备价值,才能构成闭环式的互联网关系,才能达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自我平衡的生态模式,所有我们接下来研究如何将需求转换流水,如何将流量变现。

文化传统信息的转换:传统村落拥有丰富、厚重、高价值的文化资源,但转换成为产品需要平台与环境。首先缺乏的推广与宣传平台。很多传统村落已经具备众所周知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但却不知位置所在,比如《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地――黄公望村,坐落于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中太湖粮仓的一一湖州荻港,这些村落不管从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关注,也非常具备体验价值,因此如何运用推广宣传推进用户的文化认知到认同,打造传统村落的“粉丝经济”,引导用户的文化体验、手工艺产品购买、旅游等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其次文化传统信息的开发平台。数字化保护内容形成数据库资源后,可为传统、时尚等相关文化产业提供素材资源。比如最经典的“乌镇模式”,从早期的传统影视的介入到世博会的推广,乌镇戏剧节的深入挖掘到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关注,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造就了现今的乌镇,既得到保护,又促进发展,并产生新的文化聚集,这就是非常成功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每个传统村落都可依据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挖掘,分析内容流量类型得出用户需求,设计出符合自身特色的转换思路,通过互联网逐步打造独特的文化产品,成为传统村落的“网红”;总的来说,文化传统信息的转换是发展概念与生态链的形成过程,这种转换是长期的、见效慢的过程,但也是最根深蒂固、无法复制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文化传统信息是所有转换中必不可少的闭环构成因子,必须重视研究。

旅游服务信息的转换:文化传统信息的转换能够带来用户的消费行为,以文化理念为核心导览引流,但能否落地取决于服务,与传统村落相关的服务内容都可作在平台转换落地,具体涉及用户的食、住、行领域。首先是旅游服务前的线上信息渠道转换线下旅游体验。用户已经了解文化信息后却不知道去哪里得到更多更好的体验的痛点问题,提供用户从线上信息阅读到线下传统村落实体体验消费的转换;其次旅游中的线上信息查询转换线下服务。我们可通过在传统村落中设定二维码方式链接线上查询,方便信息提供者为用户在线下建立服务关系,比如电子导览、购票、外卖等消费行为;最后是旅游后的线上信息分享转换线下旅游导览。作为游者既是一种记录,也是阅读体验,更是社交分享,以游记、攻略等方式上传至网络平台,让用户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提供者,用户网络社交的辐射人群转换成为旅游用户。我们通过分析旅游的历程的前、中、后三个时间阶段,划分为信息渠道、信息查询、信息分享三个形式的转换,所有的转换来源于线上传统村落的内容,结束于线下提供服务为消费目的的转换节点,实现线上到线下的流量转化到流水的过程。

传统手工技艺的转换:传统村落中手工技艺是生活方式的载体,它代表古老的生活劳作方式,但是当下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繁重的生活压力,所以民众开始倡导传统村落中的慢生活、慢文化,传统手工产品正好具备这样的文化基因,它能提供现代与古代的生活结合创新的转换方式,它是生活体验后的一种回味,所以我们以传统手工生活鼍拔原点,结合符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需求的生活语境化的体验产品,比如影视、网络公众产平台、数字媒体APP等为载体,达成具备传统手工技艺基因的现代消费产品。第一类;转换影视案例《日食记》系列,以具备粉丝400万左右,日均阅读10万+的流量,该产品以日记的形式记录饮食制作,运用日常传统的手工器皿,特点在于生活化的视听语言与全手工制作的食材内容,强化温馨的生活理念,营造复古清新的情感体验;第二类:转换网络公众平台案例,微博公众平台的茶人王心,只针对茶领域,拥有200万粉丝数,并开拓直播、Zaker等传播渠道,在茶文化产品与品牌广告推广有一定转换,以茶文化为依托,传播禅宗理念,寻求文化认同;第三类:数字媒体APP案例《榫卯》,它通过图文非常详细的诠释中国传统木工技法,上线后20日取得了16万的下载量,并连续一周停留在App store教育类排名第二的位置,目前在教育类排名第十,这类产品是宣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虽然未植入家居产品产品链接,但可预见非常适合作为榫卯元素的设计类产品的转换入口;综合来讲,三类转换形式都具备各自的特点与优略势,其核心在于生活理念、禅宗理念、工匠精神的分享,有这些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村落中手工技艺传承与产品的转换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流量的转化是终点也是起点,只有转换后才能验证用户需求,才能实现内容的去糟粕存精华,才能实现文化内容转换产品,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转化不仅能提高社会对传统村落的关注,还能促进资本市场对传统村落的创新发展投资,还能引导用户人群重新参与传统村落的人文、经济相关社会活动,构建传统村落数字化的内容生成、流量形成、流水转换完整的互联网生态闭环,在保护传统村落同时达成创新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四、总结

传统村落是我们民族人类原生态的生活形式,互联网是现代人群的新型生活形式,虽然两种生活之间的形式、空间、节奏在改变,但是我们仍然生活在中国这片热土,仍然承脉华夏文明的血液,仍然接受着儒道家、老子的谆谆教诲,仍然遵循着中华传统生活习俗,所以传统的生活理念不会改变,在不同的生活形势下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文脉,如何让自己的“家”在新的互联网土壤环境中发芽扎根。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现状刍议 下一篇:浅议无证批发烟草制品构成要件及证据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