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微课资源对听障学牛专业学习的补偿性研究

时间:2022-08-14 07:09:44

可视化微课资源对听障学牛专业学习的补偿性研究

[摘要]可视化微课是针对听障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的一种介入式教学形式,听障学生因听分析器的缺失,对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弱,现有手语配以多媒体的专业教学模式在知识的传递中欠直观、具象,造成听障学生接受信息有所缺失。可视化微课是将文本教材的内容设计转化为动态图形图像予以展现,符合听障学生读图看话习得知识的规律,能充分利用其视分析器接受信息。同时,可视化微课在专业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予以介入,能有效提升听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微课资源的可重复性和可逆性能极大的弥补听障学生对信息的高遗忘率,具有很好的缺陷补偿作用。

[关键词]可视化微课资源;听障学生;读图;缺陷补偿;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59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125-03

[本刊网址] http://

一、引言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对听力残疾的定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或言语声,以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缺失听分析器后,听力障碍人群只能依靠视、嗅、味、触等感觉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并转为具象的图像语言予以接收。视觉刺激对听力障碍人群而言尤为重要,是他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相较于文字、口语等语意的传递,听力障碍人群更易接受具象的图形图像信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指出:“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残疾学生特点和需求,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微课”这一教学资源恰好符合听障学生缺陷补偿的需求。“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教学资源,其可视化的界面要求符合听障学生的“读图”需求。同时,“微课”基于“微”的特点,在短时间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适合听障学生单次接收信息量小的客观规律。可视化微课正是基于听障学生的“读图”需求而设计制作的动态教学资源,增强信息的可看性,用以辅助听障学生信息的接受。

二、问题提出

当前,中、高职听障学生的就业、创业结构单一,就业稳定性差,薪资收入低,劳动技能弱,上述现状反映出特殊职业教育质量亟需改善,特别是要提升听障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拓展该群体多种形式就业增收,强化专业技能。在对听障学生开展专业实施教学环节中,下述几项突出问题是导致他们无法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构成专业知识的通识背景

听障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随班就读,通常是轻、中度听力受损的学生。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虽然听障学生接受过通识性知识,但其学习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远低于同龄学生,随班就读听障学生的学习进度、深度无法与正常学生同步,无效学习占比很大。另一类为特殊学校就读,通常是重度听力受损的学生。特殊学校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通常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一定量的删减,教学进度也随之放缓。这类“迁就型”的培养方式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大幅缩减,极易使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备。通识知识储备的匮乏,使听障学生在进入专业性强的技能学习时,缺乏相关背景信息,造成专业术语理解浅表,操作技能掌握单一的学习困境。

(二)课堂专业学习效能低下

现阶段,针对听障学生的专业教学授课过程中,采用手语教学为主,口语教学辅助并配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开展,手语仍然作为主要的沟通交流工具。手语的构词具有“减缩现象”、“兼代”、“省略量词”等特点,制约了专业课堂教与学的内容表达,削弱了专业知识传递的精准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手语教学会减缓教学进度,使教学容量过小,教学内容减少,造成课程内容的压缩,学生学习效能低下。

(三)专业学习资源匮乏

相较于普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库,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库尚未建成,特别是针对听障学生的专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致使学生或是沿用普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材,或是选用面向大众群体的网络视频教程。听障学生对于文字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对普通高职院校专业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完全正确解读。按照教材“依葫芦画瓢”的临摹操作步骤只要遗漏一个环节或者误读一个步骤就导致制作结果的最终失败,依靠文字描述与操作步骤配图的自学成效甚低。而面向大众群体的网络视频教程有的缺少字幕辅助显示,有的视频信息容量过大、演示操作过快,听障学生无法进行自学。

(四)专业信息接受渠道狭隘

听障学生受生理条件的制约,接受专业知识的信息渠道狭隘,主要通过视分析器接受外界信息,而现有的专业教学方式对视分析器的刺激较为少,未能拓展多方面、多层次的视觉感官渠道扩充听障学生的信息量。学生对专业理论部分的教学采用手语辅助多媒体的方式感到乏味,对专业实践部分的教学采用教师实例演示的手段感到倦怠。传统的专业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激发听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问题,采用可视化微课资源介入传统听障学生专业教学,最大程度激发视分析器对信息源的注意,将知识转化为可读的图形图像信息,降低知识的抽象化解读,增加直观、具象的动态演示效果,打散原有知识体系,重组以单个知识为主,任意组合多个知识点为辅的专业结构微课资源。

(一)可视化微课前置为专业基础知识铺陈

专业课堂内的学时受到课程总时数的制约是非常有限的,在特殊职业教育中,听障学生的专业课堂应着力解决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综合应用,以求能完成完整的实训项目,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依据专业授课内容可划分为通识知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核心知识。一般而言,通识知识和基础知识难度较低,可利用可视化微课这一形式置于专业课堂教学开展前,让听障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微课资源预先了解专业学习的相关背景,掌握专业课堂实践操作必备的基础知识点。重点知识和核心知识涉及专业性强,仅依靠专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理解掌握,听障学生可在课前观看相应微课了解概要,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专业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易于学生掌握。微课前置能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学。

(二)可视化微课介入专业实践环节细化教学内容

可视化微课程可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步骤或过程预先进行录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重点步骤、易错过程的解析借助可视化微课视频资源着重加以解析,以求使听障学生细致、清晰的了解并掌握操作技能。相较于现行授课模式,教师手上操作的小技巧、小细节很难被捕捉、放大,借助可视化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可将其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三维动画Maya建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经常需要借助键盘快捷键配以鼠标的左、中、右键进行组合式的操作,可视化微课能够在同一界面内将操作方法、制作技巧、快捷键的配合使用等信息集中展现。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该资源的镜头对“手上功夫”进行细化分步骤的解析,强化专业操作的细节,将知识以具象的图像精确传授。又如三维动画动力学中“场”的实践教学,听障学生在运用各种场进行动画效果模拟前,必须对“场”建立正确的认识。“空气、阻力、重力、牛顿、径向、湍流”等场地教学通过可视化微课视频资源的动态效果能够直观、清晰地将“看不到、摸不着”的各类场予以生动、形象、具体的解析,避免了手语教学的晦涩难懂。

(三)建立听障学生可视化微课资源库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信息库亟需组建,逐步完善各专业学科核心课程的可视化微课教学资源,为听障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学习资料。针对听障学生的可视化微课对知识点的编排需打散分组,以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知识点为组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并由易至难进行排列,形成项目化的微课资源碎片。同时,可视化微课资源库中需包含视频内容中涉及的相关制作素材,以供学生进行练习操作。

(四)基于听障学生缺陷补偿设计可视化微课资源

听障学生主要依靠视分析器接受信息,针对这一特性要设计能满足视觉刺激强度需求的可视化微课动态元素。针对听障学生的可视化微课资源时长宜控制在3分钟左右,3分钟以上时长的微课,易使听障学生感觉观看时间过长,信息容量较大。单个可视化微课基于专业中独立的知识点构成,不牵扯复杂的知识背景和延伸拓展讲解。可视化微课中的专业理论或实践操作需转化为动态效果予以展现,配以简要的文字标注,增强知识内容的动画可看性和画面可读性。可视化微课要同步配备标准的中国手语和字幕,使听障学生结合多渠道的视刺激获取准确的专业知识信息。

四、补偿作用

通过可视化微课介入专业学习前、中、后三个阶段,对听障学生习得专业知识的准确性、时效性具有显著提高,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可视化微课中碎片化的知识点予以拼合应用于项目制作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可视化微课使听障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各取所需

可视化微课资源的介入,改善了听障学生对现行专业课的刻板印象,新形式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极大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时如同观看1-3分钟的微视频。使专业教师将知识被动的给予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拾取。可视化微课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不需要步伐一致学习相同的知识点,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补足短板。避免了无效学习,将汲取知识的选择权交递给学生。在操作技能性强的专业课中,该种形式微课的介入对听障学生而言是可视化的使用手册,遇到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困难,听障学生不再是坐等教师替代性的解答或是毫无头绪的翻看满是文字内容的教材,而是查看相关的可视化微课视频资料,对基础知识进行再学习力求达到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课的可视化内容符合听障学生的读图需求

通过课堂实录型、交叉(学科)介入型和微小知识精讲型三类微课在听障学生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表明,将文本教材内容转化为动画形态的微小知识精讲型可视化微课最符合听障学生阅读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准确率,易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听障学生读图看话的能力显著高于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生动、具象的动画能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直观、清晰的动态图形图像元素予以展现,信息传输直接明了,简化了听障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再加工处理过程。结合当下的网络化语言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以动态元素为主的可视化微课增添了的知识趣味性,符合听障学生在玩中学的身心特征。

(三)可视化微课的可逆性补足了听障学生的高遗忘率

可视化微课归属于视频教学资源,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逆性。听障学生对信息的存储大多为短时记忆,信息的遗忘率大。可视化微课可行之有效的弥补这一缺陷,学生在信息遗忘后,可随时随地选取所需的微课资源进行反复的信息读取,强化记忆。可视化微课置于课后,能将专业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针对课堂已学知识的遗忘处,学生能够利用可视化微课进行可逆性学习,弥补所学内容的记忆缺失。

五、结语

可视化微课对听障学生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补偿作用,逐步建立适合听障学生专业学习的可视化微课资源对他们扎实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职业教育需遵循他们习得知识的规律,不断探寻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化的基于缺陷补偿原则为听障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杨玉芹.启发性挫败的设计研究――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4):111-115.

[2]朱卫华.微课教学在高职教改中的应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60-63.

[3]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4] Kapur, paring Learning From Productive Failure and Vicarious Failure[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3(1):1-27.

[5] Westermann,K.Rummel,N.Delaying instruction:evidence from a study in a university relearning setting[J].Instructional Science.2012(4):673-689.

上一篇:注重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版权保护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