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

时间:2022-08-14 06:22:51

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特征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中印双边贸易的状况,并采用SITC分类数据对双边贸易的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当前两国贸易的结构特征,为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中国 印度 双边贸易

一、中印双边贸易概况

(一)中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改善了中印两国政治关系,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2000-2015年中印双边贸易量总趋势是增长的。具体来看,2000-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到2005年达到187亿美元。2005-2008年,双边贸易总量以三位数增长,截至2008年,贸易量达到518.44亿美元。如图2所示,2009年两国贸易量增速骤降至-16.32%,这主要是受2008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09年之后,两国贸易增长依然强劲。2011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739.08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近20倍。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由于铁矿石出口稳步下滑,2012及2013年中印双边贸易出现负增长,2014年之后,双边贸易虽然有所上升,但是都是以较低的增速缓慢增长,截至2015年增速只有1.4%。如图2所示,2000-2015年出现两个明显的下降趋势时点,即2009及2012年,2015年之后依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总之,中印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量除了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部分年份大幅下降外,总体是上升的,但2014年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中印双边贸易地位稳中求进

如表1所示,2000年,印度在中出口市场上排名第21位。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目前中国位居印度第四大出口国。但是,一方面,中印双边贸易规模与欧盟及美国等经济体相比,差距巨大;另一方面,从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量来看,中印的贸易量也是比较小的。如图3所示,从2015年中国与前十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占比来看,印度排在第九位,占比只有1.8%,欧盟和美国占比都超过14%,贸易总量分别为5647.5亿美元、5582.8亿美元,是中印贸易量的7倍以上。 而且中印两国的出口方向重合,印度2015年出口前四位国家分别为美国、阿联酋、香港、中国,美国占印度总出口达到15.1%,这加剧了两国出口同类产品的竞争。

(三)中印贸易差额逐渐加大

从表2来看,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2015年贸易逆差额约为1249.42亿美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10.5%,中国2015年位居印度逆差来源国的首位,贸易逆差额为514.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4.3%,占印度总逆差的41.17%。美国作为印度最大顺差国,2015年达到195.66亿美元。

21世纪以来,中印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两国贸易严重失衡。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去2003、2004、2005年,2000-2015年印度的贸易逆差逐年递增。从图1可见,2006年以来,印度的逆差水平直线上升,10年间扩大了10倍以上,贸易逆差平均增长率达到94.2%。2008年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突破100亿美元,之后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09至2011年增幅分别为40.64%、26.05%、35.28%。2012年以后,虽然增幅有所下降,但印度的贸易逆差依然存在。

二、中印双边贸易商品结构

(一)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最多的,但近几年以来,其相对地位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也不断提高。随着中国总体出口结构的改善,中国对印度的出口结构也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清晰看出,从出口总量上来看,2000-2015年间,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量在持续扩大,但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导产品,占比50%以上,而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对来说出口比例最低,而且三类产品出口差距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从图5可以看出,在2000-2015年,中国三类产品对印度出口额占比从大到小依次是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维持在2%左右。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占比基本稳定,2008年之后都有下降趋势。

从表3中可以发现,2008年中国对印度出口量排前十的商品中,有六种商品都属于SITC-7类,对比2008年与2015年前十名商品,都属于5、6、7类(除89杂项制品),占中国对印度总出口量的90%以上,其中7类的比例占一半以上,2015年前6名都为5、7类资本密集型产品,属于我国向印度出口的主导产品。通过出口产品结构分析发现,中国对印度出口商品构成基本稳定,以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

(二)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从图6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品从2000年以来,除了小幅下降外,2008年之后都逐年上升,2013年首超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量,至2014年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达到80.6亿美元,2015年其出口占比达到52.2%,远超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比较稳定,出口占比维持在20%左右。因此,从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在不断改善。

从表4中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前十位商品中,前三位商品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约占印度出口中国总量14.9%。因此,虽然印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改善的趋势,但是目前出口量较大的商品还是属于初级制成品。有机化工产品以10.6亿美元位居第四,高于紧随其后的第二大类中的矿产和原油、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纺织纤维和石油产品。

与2008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前十位商品对比发现,5种商品都出现在前十位,但是顺序有所变化,前十位商品70%以上都属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至2015年,一半以上由印度出口的产品都为劳动密集型。

因此,印度对中国的出口结构有不断改善的趋势,逐渐以出口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变为以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2013年及之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是最大的。但是从出口到中国前十位产品来看,资源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一半以上,不可否认,印度的初级产品出口仍然较大,出口产品结构还有待提升。

三、结论

从中印的贸易状况及贸易结构来看,一方面,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印贸易地位快速提升,双方的出口商品结构都得到优化。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也越来越多。印度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也不断出现在对中国的出口中,而且其在医疗、软件等服务中也具有较大的出口贸易优势。另一方面,中印双边贸易失衡严重,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从而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同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主要都属于劳动力丰富、资本与技术相对缺乏的国家,所以两国在制成品贸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例如欧美同时成为两国出口以及吸引外资的重要市场。

通^对中印双边贸易结构的统计分析看出,中印出口商品结构上有重合但又各有侧重,主要以互补性为主,但2013年之后竞争性表现越来越突出,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而印度对中国出口主要体现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初级产品。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改革起步比印度早,经济发展比印度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两国会出现不同的生产阶段。这也可以根据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使双方获利。印度资源原材料类产品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因此选择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更具有优势,这刚好与中国的出口结构形成互补,从而促成双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文.中印双边贸易关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2]于泽.中国与印度进出口比较[J].新经济,2016,(26).

[3]徐啸琼,蔡冬梅. 中印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卢秋萍. 中印贸易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6,(9).

[5]韩朋生. 中印双边贸易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上一篇:我在双廊等你 下一篇:甘肃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境况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