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14 05:44:55

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

【内容摘要】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三位教师提出的“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了2014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文章介绍该教改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课时安排和可行性分析,通过一年的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形成新教学模式研究个案的思考,为其他教师提供一种可行的借鉴模式。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 工作室制 探索 实践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单一、传统的单元制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和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教师郑美京、王乐其提出的“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了2014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立项。改革的目的在于:首先,打破原来课程时间段过于紧凑的安排,延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周期,使一年级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放松的氛围中学习;第二,三名教师利用不一样的知识结构,紧密配合,协作互补,以团队的方式投入教学;第三,灵活利用“工具箱”主题工作坊的形式,穿插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打好扎实的基础。期望通过一年的实践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改革教学模式。

一、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业课学习时间安排局促,每门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短促而封闭,时间只有2至6周不等,课程常常令教师和学生感到疲于奔命,不利于知识消化与从容学习。课程安排多而散,一年内安排九门不同专业课程,课程安排过多。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之间关联不够。由于课程与教师安排相对独立,由此也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配合不够,课程与知识点缺乏连贯性。

目前,表1中的课程全部以单元制课程教学为主导,课程与课程之间界限明确,学生虽然在课程结束时拿出了学习成果,但在理论上并未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特别是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没有真正消化吸收,难以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这种单元制课程模块需要重新建构,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入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教学手段也亟待出新。

二、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美术学院实施二段式教学已经有十余年,一年级基础教学始终和上端院系在教学内容上充满争议。目前,课程的设置过于局部,缺少体系化的梳理和有机串联。基础教学本身就是过程化的,很多教学成果不是一时能得以体现的,现在的单元制教学模式往往要求学生快速地进入状态、拿出结果,但这种结果往往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结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真正理解后的成果。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从长远来看,显得不够扎实。

过于追求教学检查的效果,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压力很大,没有充足的时间传授知识,而学生在每个课程中疲于奔命,不利于知识消化。此外,学生四年的文化课学习几乎全部集中在一年级,专业课单元制的安排对学习时间的分配也不合理。

三、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

通过笔者和其他两位教师的讨论,商议具体改革内容为:第一,成立工作室。2个班级为一个工作室,配备3名专业教师的导师组。从工作量上安排合理,除每个教师按规定完成工作量外,留出一定的时间余地便于根据需要安排“工具箱”主题工作坊。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责任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探索与改革进程;第二,打通课程通道。原有9门专业课合并为4个课程模块,目前的教学现状需要我们重新整合课程模块,打通课程内容,避免脱节的授课现状。理论知识并非若干知识点的机械相加,必须注意课程间的连贯衔接与有机串联,既涵盖专业知识的要点,又具备内在,深入浅出地教学。放慢课程节奏,轻松学习。打破原有课程2至6周时长,改为每个课程都贯穿整个学期。长课程安排使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点,能够对知识点真正消化吸收,掌握了学习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艺术设计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整合人才资源。教师利用各自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合理安排课程,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第四,编撰设计基础教学专门教材。教材建设是整体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师可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编撰设计基础的创新改革教材。

笔者期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为学生提供愉快学习氛围,促进其对课程知识的消化;第二,从国际的视野制定教学理念,调整课程结构;第三,工作室制教师组教师有效协调,知识互补,提升教学水平;第四,完成教学探索,并从理论层面加以总结,完成课题研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工作室制研究论文,编撰以工作室制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专门教材。

在这次工作室模式改革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课程内容安排、讲师之间的合理配合、课程成果的呈现方式。因此通过慎密的课程设计,我们提出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具体实施计划

1.课程内容

教师安排:

2.课时安排

将造型基础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安排在每周教学中,“工具箱”主题工作坊穿插其中

上学期:A班 造型基础1(周1―周2)/设计基础1(周3―周5)

B班 设计基础1(周1―周2)/造型基础1(周3―周5)

下学期:A班 造型基础2(周1―周2)/设计基础2(周3―周5)

B班 设计基础2(周1―周2)/造型基础2(周3―周5)

(二)可行性分析

实行工作室制,三名教师的工作量和原有教学模式工作量持平。三名教师中有一名教师能够兼顾造型基础与设计基础两类课程,其余两名教师各分管一类课程,既有交叉又有集中,两名教师同时负责一门课程,教学思路会比一名教师负责一门课程要更宽。

结语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在2013至2014学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课程全程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现场的摄影、录音、摄像记录。三位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从研究的角度,对教学安排、教学特色、成果展示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尝试,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参与教学改革的三位教师也在完成一年的教学任务之后及时地梳理教学过程和总结经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中实现了多个课程的穿插教学,学院一年级设计分部教学大纲中有素描、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这些课程,三位教师力图创造一种新的授课模式能够改变原有由于课程与教师安排相对独立的问题,解决原有的授课模式导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配合不够,课程与知识点缺乏连贯性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选定了“工具箱”主题,所有的课程都围绕这一个主题进行。在素描课训练、色彩课训练、“工具箱”主题工作坊训练以及三维设计基础训练中,对象就是教师从五金店选的一系列工具及材料。学生对材料的形态、色彩等方面的认知随着每一门课程推进以及不同课程转换不断地深入、全面。课程时间的跨度长,从再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到使用材料进行创意设计。长课程安排使学生牢固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点,能够对知识点真正地消化吸收,掌握学习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艺术设计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三位教师经常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工作室在每个学期结束都举办一个教学成果的展览,目的在于让学生之间有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交流,教师与同行之间有交流,从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教学体会。为期一年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结束了,作为研究个案,这种工作室模式应该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模式还缺乏大面积推广的可行性。及时对这次教学改革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给同行提供一种可行的借鉴模式。除了传统教学常用的方法外,我们在教学中改革更新的,是以一种全新开放的视野,在设计大基础的知识结构链中,注重培养设计师的所进行的素质训练。

(注: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课堂改革研究项目“设计基础教学工作室模式探索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G2013046)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上一篇:西方现代艺术代表作品价值探究 下一篇:城市规划专业立体构成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