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居家用药”的提醒与禁忌

时间:2022-08-14 04:01:19

宝宝“居家用药”的提醒与禁忌

宝宝生病了,年轻的爸爸妈妈很着急。大病是一定要去医院的,可有些孩子小病不断,于是把父母磨练成了“家庭医生”。

可是,在家自行用药是有一定风险的,自学成才的“家庭医生”们在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多多注意哟!

一、退热药的使用禁忌

发热是婴幼儿最常见、也最让父母焦虑的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常常是晚上出现,属于“家庭医生”们在家用药的常见现象,因此更加需要多多注意。

现象1:宝宝一旦发烧,立即口服扑热息痛。

育儿提示:扑热息痛虽是儿科首选退热药,但却应该在宝宝月龄到6个月以上、体温达38.5℃时才可以服用。

现象2:退热就用阿司匹林。

育儿提示:虽然阿司匹林解热作用较强,是比较老的解热药,但其副作用较大,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和上腹不适,长期服用可致胃溃疡和出血,甚至还可诱发哮喘发作,因此,有哮喘史的孩子禁用。另外,患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使用本药,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危险。这些现象虽然罕见,但可致死。

现象3:发烧只用解热药。

育儿提示:解热药只是对症治疗,并不能治疗疾病,药效仅能维持数小时,此后体温将再度上升。要想彻底治疗,还应依病情用其他药物彻底根除致热源。

现象4:不顾服药间隔,随便用药。

育儿提示:“家庭医生”们应注意,不可因退热药作用慢,或退热药持续时间短而反复大量使用退热药,这样会导致婴儿体温骤降,或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危及生命。

二、感冒药的使用禁忌

现象1:感冒不必用药。一些父母怕给宝宝用药多了会引起副作用,或产生抗药性,又听说感冒可以无药自愈,因此在宝宝感冒之后,他们不给宝宝用感冒药。

育儿提示:的确,普通感冒属自限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会自愈,无需服药。但是,当宝宝感冒症状较重,比较痛苦时,应该服用感冒药以缓解不适症状。

现象2: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病才好得快!有的家长迫切地希望宝宝感冒能快些好起来,错误地认为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效果更好,于是给宝宝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

育儿提示:其实,不同的感冒药往往配方相似,多种感冒药同服,往往会引起某一药物成分过量使用,造成药物中毒,损害宝宝身体健康。所以,需服用感冒药时,选一种对症的即可。

三、先止咳还是先化痰?

现象:明明生病了,咳嗽得厉害,严重时甚至把吃下去的饭都吐了出来。于是明明妈赶紧买了止咳药给明明服用。虽然咳嗽止住了,可病情却加重了,还出现了发热症状。明明妈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

育儿提示:

1.不可盲目用镇咳药。咳嗽是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可促进呼吸道内的痰液和异物排出,使呼吸道通畅。无痰的干咳宜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的痛苦和消耗,但当咳嗽是由于大量痰液刺激所致时,盲目的镇咳只会使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加重感染。

2.当感觉孩子嗓子呼噜呼噜痰很多时,宜多饮水,先用化痰药帮助宝宝稀释痰液,并拍背促进痰的排出,以免痰液滞留在气道,不利于病情好转。

3.儿童患病往往是既有咳嗽又有痰,在痰不多时,可选择既有止咳又有化痰作用的药物。

四、正确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已经被年轻的父母所重视。临床中常有“新手爸妈”们问这样的问题: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一定要用消炎药吗?这样的提问说明如今的父母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抗生素的家庭使用上,家长还是有一些困惑的。

现象1:上次吃过这种药效果不错,这次生病了还吃同样的药吧!

育儿提示:相信这样的想法绝大多数家长都有。为了省去排队看病的麻烦,很多家长自行在药店购买曾经在医院开过的药。应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有些情况下盲目地用药有潜在危害。比如,很多患儿在病情较重时就诊,在使用杀菌抑菌作用较强、抗菌种类较广泛的抗生素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此后,每次孩子患病,无论轻重,家长都购此高级抗生素。这样的现象非常常见,而这样的用药是不科学的,可能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更科学的做法还是应该针对不同的病情选药。因为即使同样的症状,病情轻重也不同,针对性强的治疗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同样是发热咽痛,有时只需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就可以了,有些却需要服用青霉素或更高级的抗生素,这些都不是年轻父母能够作出判断的,还是应该由医生通过详问病史、实验室化验及临床查体来做决定。

现象2:大夫,这药不管用,吃一天了,孩子还是发烧,快给我们换一种药吧!

育儿提示:这也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问题,这不仅是“家庭医生”的误区,也是许多在医院就诊的父母们的共同误区。要知道,消炎药口服吸收入血达到血药浓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抗生素发挥作用控制病情更是需要时间,尤其是当患儿抵抗力下降或病情感染较重时。因此,即使病情暂时未见好转,也不要轻易改换消炎药。年轻父母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过分焦虑,只需给宝宝按时服药,细心护理,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即可。如果三天仍不见好转就应在医生指导下换药。如在此过程中有其他症状出现,也应马上去医院就诊。

现象3:抗生素有副作用,吃两天就停!

育儿提示:这是一些谈消炎药色变的家长的误区。这些家长在宝宝病情得到控制后,由于对消炎药副作用的过分担心,往往擅自停药,结果导致本已得到控制的病情出现反复。要知道。抗生素的治疗是有疗程的,一般体温正常三天即可停用。只有用足疗程,才可彻底治愈疾病并减少复发危险。对于副作用问题,只要严格按剂量服用,轻微的一过性症状是不会造成永久性危害的。

五、“平安药”不平安

现象:“大夫,给我们孩子开点儿小药备着吧,一礼拜吃上一两天!”门诊时,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尤其是家里老人会有这种观念。老人们说的“小药”一般是指一些传统的小中药。可是,这种常吃“平安药”的做法真的能保平安吗?

育儿提示:

1.中药也是药,同样有毒性,长期服用亦对身体有害。

2.中药有性味之别,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辨证施治,用错了会适得其反。

3.某些药材,如朱砂,含有铅等重金属,长期服用会导致铅超标,造成对大脑不可逆的影响。

4.疾病应该依靠均衡的饮食和运动去预防,是不能靠“小药”的。

上一篇:肺炎宝宝康复小药箱 下一篇:腹泻宝宝康复小药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