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煤矿机械设备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8-14 03:37:31

对煤矿机械设备管理的探讨

[摘 要]机械化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企业作业质量和速度的重要保障,科学进行机械设备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管理、技术和服务环节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立足于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描述了当前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的实际,分析了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现存的典型性问题,探索了做好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要点,为今后推广和加强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机械;设备管理

中图分类号:TD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3-01

机械设备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提高企业效能的基本条件和保证,特别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更应该做好机械设备管理,确保机械性能稳定和良好运转,实现机械设备对作业的支撑,进而确保企业任务和目标的达成。目前机械设备功能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会大大提升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应该立足于解决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典型性问题,形成企业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要点,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推向科学化、系统化,更好地支撑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1 企业中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决策者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不重视

目前,有些企业所追求的是产品质量、进度与效益,认为设备使用费用越低越好。为了抢工期、赶进度,而拼命使用机械设备,忽视设备的保养和维修,这实际是一种竭泽而渔的作法,是短期行为。“重使用、轻管理”或者直接导致了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差,缩短了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1.2 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定期维修等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机械设备技术档案不完整。

1.3 设备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些企业对设备管理也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贯彻很不到位,只是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1.4 机械设备管理与生产管理脱节

机械设备应面向生产,管用结合。而在许多企业中,设备管理者一般不参与生产管理;而生产管理人员很少考虑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状况,形成了设备管理和生产管理的脱节。设备出现故障互相指责,推诿责任,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2 加强企业中机械设备基础管理的主要措施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设备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加之一些领导对设备管理不够重视和缺乏经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备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为此,根据笔者的切身体会就企业的设备管理问题作一些探讨,与同行共勉。

2.1 建立机械设备技术档案

包括原机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记录、维修记录、事故分析、技术改造等资料。利用微机建立设备运行记录档案,对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产、质、损完成情况,设备完好率,设备维修保养项目,更换的零部件等进行记录,以确定易损部件的更换周期,有利于对设备进行大中修计划的制定。以便更直观,更有效地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行状况。

2.2 建立机械设备使用责任制

设备使用,必须贯彻“管用结合、人机固定”的原则,防止重用轻管或只用不管。大、中型机械设备要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机长负责制。小型设备不宜定人的,实行机组(班组)负责制。操作工人为设备的第一责任人,不但要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设备的保养技能和管理知识。工人必须严格按照“三好,,即“管好、用好、养护好设备”;“四会,,即“会使用、会检查、会维护、会排除故障五项纪律”即实行“定人定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经常保持设备整洁,按规定加油,保证合理;遵守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发现异常即刻检查,并通知有关人员检查处理”。

2.3 建立机械设备维护制度

设备维护好了,就可以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为国家、企业、个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管理员依据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和使用情况,按月或季编制机械设备日常维修保养计划。设备的维护分为每班维护和定期维护两种。每班维护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中必须做到:班前检查,班中正确使用设备,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下班清理设备;交接班时要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

2.4 建立机械设备故障的预防体系

采用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推行预防维修。利用先进检测仪器对设备易发生故障部位进行测定与记录,判断设备运行有无异常,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5 建立机械设备定期修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员依据机械设备大修理周期、机械设备使用、机械设备技术状况、上年大修执行情况以及年度工作量等,编制大型、主要机械设备的年度大修理计划并分别制定不同的维修策略,作到预防维修、改善维修、事后维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设备综合效率高,停机损失小,尽量作到物尽其用,重点设备重点管理。机械设备大修结束以后应严格验收,设备管理部必须及时做好相关维修、主要零部件更换清单和主要技术数据等记录。

2.6 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报废制度(或拍卖制度)

设备本身就是技术是物化了的技术是在实物形态上体现着劳动资料形成的知识和科学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讲,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就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程度的体现。机械设备若具备设备生产单位报废指标或者本单位报废指标之一的应予以报废(拍卖)。

3 机械设备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设备现代管理是相对设备传统管理而言。前者是‘以防为主”,后者是“以修为主”;前者强调全员管理、基础管理,管理者应与使用者密切结合,后者则主要限于设备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的管理;前者强调设备综合效益高,信息传递畅通,管理机构集中尽量减少层次,后者则存在权力分散、职能重复,前期管理与后期管理脱节。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设备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是:

3.1 建立设备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设备管理系统软件是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设备信息化管理可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保养和维修情况进行管理;可对各种设备档案和维修参数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管理;可计算平均故障间隔期,克服传统维修的弊病,既避免维修的不足,又防止维修的过剩;可有效抓住维修的窗口,利用生产空档停机维I修减少停机时间。使各级技术管理人员能准确、及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运行状况,提高工作效率。

3.2 逐步实行以状态监测技术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

要积极推行新的维修管理模式,即:状态维修制”。最近二十多年来,以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分离、故障辨识、故障决策和容错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技术己成为机械设备维护、控制系统系统可靠性研究、工程监控和容错信号处理等领域重点关注和广泛研究的课题。

3.3 建立统一管理中心

据悉世界上有30%~60%的能源消耗于克服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摩擦力上,80%的机械零件损坏是磨损引起的,而发生的设备事故中,因不良所引起的约占70%。因此,正确、适时、合理地设备,减轻摩擦,降低运动部件的磨损,节能降耗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是设备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提高现代管理水平,须建立统一管理中心,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科学管理,并配置有关的油品化验、检测设备、专用(工具)设施和专业、油品检验技术人员。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日益朝着高速、精密、重载、自动化程度高的方向发展,如何科学、经济、安全、可靠和高效地发挥机械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设备管理工作中亟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作为从事机械设备管理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提出这方面问题的见解,供同行与有关领导探讨,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臧路明,王进.管道企业的设备管理改革之路[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6):14-16.

[2] 彭献武.论矿业生产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煤矿机械,2009(09):43-44.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对教学效率的效果 下一篇:试析如何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