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整合

时间:2022-08-14 03:34:44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各个学校。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老师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及奋斗目标,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这个小学《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也有了得力的助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展现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解决了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问题;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课本插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下是我近年来在《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有效地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些体会。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小学思品课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获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政治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同时,信息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叙述简洁、高度概括等特点,它可以使教材的某些繁杂理论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大量节省了教师对基本事实、理论的介绍分析时间,又为学生能自己动手进行练习、讨论交流、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信息技术因为它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从而加大了教学密度、深度、广度,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的局限,同时也能多角度拨动学生心弦,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2.在学生缺乏兴趣时使用信息技术。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要。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动机和兴趣。

3.在明理型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展示内容,减缓明理坡度。

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然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如果局限于教材中尤其是明理型课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就很难奏效。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我把明理型课分为“感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借助CAI课件,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例:教学《谦让》时,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在揭题时使用。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纵鼠标帮助小山羊过独木桥。这样,通过形象展示,学生受到启迪,从而感知“谦让”的道理。

4.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建立学科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运用信息技术,学文悟道,晓之以理。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时,我借助课件先呈现整洁、优美的环境(教室、校园、公园、餐馆)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又与脏乱的各种环境对比,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接着出示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不仅使学生增长了有关卫生常识,而且知道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时,进入了角色,他们从思想上对世界、社会、人生、道德有了进一步的看法,把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认识。在掌握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标准后,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表现出健康的、充满爱意的高尚情感。

6.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

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入情入境就会思维敏捷,适时地留有一定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讲《未来的家乡》一课时,我在教育网站上查找“未来城市”、“超级城市”、“巨型建筑”等各种各样的设想方案展示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设计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园,学生潜能获得了发掘,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按自己的认识和想象画出了家乡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尹春静.信息技术在小学思品课堂中的应用.OL.

[2]马雪琴.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思品教学方式的改革.OL.

上一篇:浅论五年制高职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