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

时间:2022-08-14 03:30:47

摘 要:要有效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改变我们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重处置、轻预防”的现象,要把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心转移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准备工作上来;要强化危机意识,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抓好日常管理,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用确定性的充分准备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突发状况;最后,要注重应急训练演练。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准备;事前预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3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37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工作不仅难度较大,而且也不容易挽回损失,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有效科学地应对突发事件,应该改变我们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重处置、轻预防”的现象,必须把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心转移到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准备工作上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条明确指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对法第五条的规定是对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规律总结。

那么怎样做好事前的预防准备工作呢?

一、强化危机意识

没有危机意识是最大的危机。“青蛙实验”告诉我们,在环境温度变化较大的条件下,青蛙可以立即跃出逃生,而人们给水慢慢加热,青蛙就难于察觉,从而丧失一跃而逃的机会,被慢慢煮死,可见,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

强化危机意识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关注自身又超越自身的警惕性,忧患意识拒绝麻痹大意,拒绝得过且过,拒绝习以为常。社会转型期是的高发期,许多开始都有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蹦出火星,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等均由自然人的非正常死亡而引起,可是这个导火线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星星之火,终酿大祸。

在各类别众多的突发事件中,真正给予一座城市带来莫大灾难的当属地震灾害。石家庄地处地震断裂带上,属于地震多发区。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犹如在昨日,兄弟城市好的经验及应总结的教训警示我们――石家庄市应高度重视防震救灾工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强化危机意识还要强化责任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防止呆政、懒政、慢政,不思进取,熟视无睹,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观察不细,思考不深,担当不够。强化责任意识就要强化责任教育,强化履职能力,强化责任管理,强化责任监督。目前,各地非法集资案件高发,严重干扰金融秩序,浪费司法资源,形成诉讼之累,对国家、社会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应该引起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日常管理

把管理划分为常态和应急,是因为人们发现日常管理不善才会引发紧急事态,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实践证明,日常管理无秩序,应急管理也容易一团糟,只有搞好日常管理,才能做好应急管理。因为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萌发的过程,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都是先量变后质变。因此,突发只是人的一种感觉,也就是该事件的危害性和发展趋势被我们看到了,明显感觉到了,如果我们能在萌发期间就能加以识别、及早抓住,采取措施,做好充分准备,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所以,只有加强日常管理,搞好日常管理,才有可能达到突发事件应对的最高境界――“无急可应”。

(一)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注重经验式管理和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注意把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社会管理之中

目前的科技成果已经相当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事前预警的可能和平台,如日本“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对海啸的成功预警,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实战中的成功范例。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地震的预报水平不断提高,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只要我们注意把技术信息和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就可以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步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二)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注重发动群众、依靠民众

当年的汶川地震,民间组织抢险救灾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利用、组织和协调联动,实际上这很值得我们总结。群众在第一线,他们对实际情况最熟悉,往往是他们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察觉最深,知晓最早,不仅能给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而且也能对平息事态提供支持帮助。每一位群众都是一部“雷达”,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就是建立起了一个功率最大、监测范围最广的“雷达网”。

(三) 加强日常管理就要强化风险管理重视风险评估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亦明确强调,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

强化风险管理重视风险评估能够促进应急模式的转换,最大限度地让我们摒弃以往事件突发发生,然后再加以处置的落后的应对模式,而代之于通过风险评估实现危机预判,尽早加以解决的现代应对模式。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风险管理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是贯彻执行预防为主、增强应急管理预见性,赢得主动性的关键一环,是从更基础更科学的层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不断完善预案

应急预案就是用确定性的充分准备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突发状况,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到未雨绸缪,谋划在前,应对在前,是变应急管理为日常管理的有效手段,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应急预案与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客观实际情况不符,缺乏针对性,操作性不强。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编制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际上还是一个对应急预案是否重视的问题。因此,不断完善应急预案首要的是充分认识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做到编制预案目的明确,原则正确,符合实际,着重操作。

应急预案往往关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程序,而对预防工作着墨极少,既然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就应该把应急预防纳入到应急预案之中来。当然,不断完善预案强调应急预案管理的动态性,需要针对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给予持续性关注。

四、注重应急训练演练

应急训练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指挥人员和参与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熟悉突发事件应对流程,学习装备的使用方法等等。应急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有效性,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为应急预案的修改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应急演练可以从总体上评估应急预防准备工作,总结经验,提高应急预防处置体系的反应能力,以及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作战能力。因此,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要注重应急训练演练。

要做好应急训练演练,首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应急训练演练的必要性,真训真学真练。明确责任,做好应急演练方案的策划、编制和执行工作,积极为演练成功落实必要的物资和经费保障,做好演练评估、分析、总结,并不断对演练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改进。

参考文献:

[1] 刘慧. 浅谈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J]. 经营管理者, 2016(20).

[2] 周畅. 浅析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对外传播, 2016(4).

上一篇:《北京折叠》回到原点的旅行 下一篇:不婚主义者的天赐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