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文体

时间:2022-08-14 03:08:22

论卡巴列夫斯基《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文体

[摘要]卡巴列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本文从旋律、和声、结构、一钢琴与二钢琴的处理与使用四方面对其音乐文体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 第三钢琴协奏曲 音乐文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74-01

一、卡巴列夫斯基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及概况

卡巴列夫斯基的这部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952年,这部作品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其中某些部分还采用了一些民歌、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使这部作品更通俗化,更容易让人接受,另一方面又不乏抒情性,通过抒情与明朗的交替,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不会感到繁琐和费解。

二、音乐文体的分析

(一)旋律

众所周知,旋律是音乐的首要因素,而旋律的创作是作曲家“主要的迫切的目标”。协奏曲有多乐章以及传统曲式的要求,一部作品中需要多次出现新的旋律素材。在卡巴列夫斯基的笔下,旋律的出现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乐章旋律的节奏清晰明快,色彩明朗,以双音的形式体现出蓬勃的生机,比单音更厚实,旋律更加突出。第二乐章以抒情为主,二钢琴以跳音的形式流淌出优美的旋律,为一钢琴旋律的出场起了完美的铺垫作用,使其抒情性更加浓厚。第三乐章又回到一乐章的清晰明朗的节奏特点,但比第一乐章更加欢快,旋律出来时更加生动,虽然在这一乐章的主题中,右手以琶音形式出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旋律的走向,反而使其更加轻巧、动人,旋律更加自然、纯净、质朴。

(二)和声

这部作品中和声在表现个性方面有很大的特点,人们会感到他的和声语言非常丰满、复杂,而且充满了色彩性。但从整体角度和大的框架来分析,无论他的和弦结构、声部的层次以及变化音体系是如何繁杂,其和声进行的基本序列,还是遵循着传统的道路。例如:在第七段中,一钢琴的和弦变化音就很有意思,同音反复三次到上方大三度,第二小节同前一次一样,但这一次又重复到了大二度,一钢琴与二钢琴在和声上相互渗透,相互交替,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非常普遍。到第二乐章中的最后结尾处,大量的和声出现,这是用和声来体现最后的辉煌,非常的厚实,左右手都以一个八度的距离来拉开,一直在主调上进行,最后以和弦结尾,既大气又宏伟,在辉煌中结束。

此外,卡巴列夫斯基在处理内声部时运用的多层次对位化手法以及在和声进行过程中采用的一些特殊转调手法也都颇具个性特色,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结构

在结构方面,卡巴列夫斯基遵循的是一条传统的道路。较为突出的是,在第一乐章的中间部分有一段专门炫技的华彩,篇幅不长,但却是前半部分的小高潮,节奏明快,速度变化比较明显。这一华彩乐段运用倒影、分裂、变奏和主题变形的手法来发展主题A,在结尾处作曲家又用两个单音A,似乎在暗示华彩结束,华彩段的一个主音,同时又成为“再现部”D大调的准备音。

在第二乐章中,抒情性得到更多的运用,在调性布局上,这三个乐章都是以大调的形式呈现,分别为D大调、降B大调和C大调。但在第二乐章的展开部,调性又转到了降A小调,在这一方面,基本上都是按“大调、大调、小调、大调”的方式排列,布局错落有致。

(四)一钢琴与二钢琴的处理与使用

在他的这部协奏曲中,二钢琴与一钢琴同样重要,它所承担的责任相当于一个交响乐队,作曲家并没有一味的突出一钢琴这一主奏乐器,而是让二钢琴承担每一乐章的开头部分。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它相当于一个交响乐队,所以一开头就要很好的把握整个曲子的韵律,给一钢琴的出现起铺垫的作用。

卡巴列夫斯基在各方面的层次感把握得非常好。在他的这部协奏曲中,每个乐章都有二钢琴精彩的表现,在第一乐章中,二钢琴的首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一钢琴的表现;在第二乐章中,二钢琴将近有十小节的独奏,它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抒情性的主题;在第三乐章中,整个主题又回到了第一乐章热情激昂的旋律,此时第二钢琴起到了很好的承接和转换作用。从整体来看,这首作品基本是以丰满、浑厚的音响和光辉宏大的气势为特点,因此二钢琴与一钢琴的地位同样重要,使这部协奏曲更加“交响化”。

三、结语

纵观国内外当代钢琴文献,能够适合青少年钢琴家们的年龄、音乐素养水平并可满足他们的身心特点、表演需求的钢琴协奏作品寥寥无几,但这首作品在这方面还是独具匠心的。如:所有旋律和旋律的走向没有任何的困难和不寻常的转换,八度的写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来不是连续不断的进行,并不要求艰深精湛的技巧。在两手同时弹奏八度时通常在协奏结束时出现,起到一个烘托的作用。因此,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无论在创作手法、演奏技巧还是艺术欣赏上,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ISBN7-6030-6/-6185,第72页.

[2]黄岑.卡巴列夫斯基“青年”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省略.

[3]刁蓓华.拉赫玛尼诺夫和记者的两次对话.

上一篇:可持续化发展的少数民族服装开发与实践 下一篇:论英汉语言与文化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