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时间:2022-08-07 07:37:17

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

【摘 要】音乐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从美育功能、德育功能和独特的音乐功能三个方面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进行了探析,并对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企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功能;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60-01

卡巴列夫斯基作为前苏联最伟大的音乐教育家之一,他在推动前苏联音乐教育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教育方法。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前苏联的音乐教育历史,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一、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功能

对于卡巴列夫斯基而言,音乐教育功能具有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两种倾向,并且“注重两种功能的融合与升华”[1]。

(一)美育功能。“审美”是“感知、欣赏、评判美和创造美的活动”[2]。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是以音乐的本质和价值为前提的,而最能体现音乐本质和价值的是它的审美品质,因此,音乐教育要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和前提,主要任务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使其获得审美经验。卡巴列夫斯基努力在课堂上贯穿音乐的灵活气息,以三个步骤实施审美教育:即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他注重带给学生们有着充实情感的欢乐,强调应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美学鉴赏力。

(二)德育功能。“道德”即“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社会价值形态”[3]。音乐教育的道育功能主要是指在尊重教育及音乐艺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寓教于“音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优秀的思想品德传递给受教者,以求达到感染及教育他人的目的。

卡巴列夫斯基对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有着深刻理解。他在日常的音乐教学行为和自己谱写的作品中,都十分注重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在他的作品中,时常出现他对青年学生关注生活、发掘兴趣的明确支持,支持他们积极地对待世界、对待生活。

(三)独特的音乐教育功能。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其他音乐教育思想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他将美育功能与德育功能进行了完美融合与升华。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和德育功能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功能,前者侧重于音乐的本体价值,强调应当使人在音乐教育中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后者侧重于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强调通过音乐教育促进人思想道德的提升。卡巴列夫斯基在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将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与德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因强调一种价值与功能而偏废另外一种价值与功能。

总而言之,有效地实现了道德与审美二者的融合。“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在两者之间做了一种相对性的取舍和选择,既不偏袒政治功能,也不试图做纯审美性的的追求,而是在兼顾两种功能的同时,达到一种平衡”[4]。

二、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一)受时代影响,思想中带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卡巴列夫斯基的艺术人生贯穿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从萌芽到兴起,从繁盛到没落直至消亡的整个历史时期。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富有集权政治特征,强调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对民众的统治和影响。卡巴列夫斯基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本能中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下不自觉地会跟随着政党政策引导的方向前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他对艺术作品的品评标准是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二)现实主义情怀过于严重,制约了音乐风格多样化。卡巴列夫斯基是坚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5]的拥护者,他认为“现实主义使艺术充满力量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仅是过去也是今天和未来艺术创作的真正基础。过去所有优秀的大师的艺术都是现实主义的”[6]。这样的论断使得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过于单一。卡巴列夫斯基在音乐大纲制定时,音乐作品的曲风过于单一,主要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为主,对现代派音乐几乎没有涉猎,这是音乐作品选择上的缺憾。

三、结语

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对于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要做具体分析,既不盲从遵循,亦不刻意否定,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找到音乐教育的规律性,最终发展和继承世界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果.俄罗斯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育思想[J].艺海,2013(08).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丁莉.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郑琳玮.浅谈卡巴列夫斯基音乐创作风格[J].北方音乐,2013(03).

[6]魏煌,侯锦虹.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刍议 下一篇:《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我们没见过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