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8-14 01:13:56

云南省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家庭教育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所有的教育功能及其内容。本文主要从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入手,揭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对策,从而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傈僳族;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74-04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的唯一职能,却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①同时,在血缘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双向沟通的互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正是以上述关于家庭教育论述为基础,结合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际,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总结了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加深傈僳族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识,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傈僳族是云南省武定县第二大少数民族,人口约13400万,占全县人口的4.2%。武定县傈僳族主要居住在东坡乡、环州乡、己衣乡、白路乡等4个乡镇。②为了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状况,笔者分别选取了己衣乡、东坡乡、白路乡为调查研究对象,力图从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积极因素和不足之处对调查情况作分析总结,基本情况如下:

(一)傈僳族家庭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傈僳族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在家庭教育中,他有着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并在民族教育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 家庭教育内容的民族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民族性是对国家文化认同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傈僳族形成了包括民族习俗、节庆仪式、传统节日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火把节等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富的食品,还要采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除疾病,幸福吉祥。同时,武定傈僳族大多居住于金沙江两岸的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因而傈僳族家庭从小注重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傈僳族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带着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如生火煮饭、清点牛羊数目、喂养家畜等等,逐渐培养傈僳族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武定傈僳族家庭教育中,不仅重视子女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劳动技能的教授,还注意培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如武定傈僳族家长首先希望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做人,因而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傈僳族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够在社会立足。

2. 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教育方式是实现教育内容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对于青少年来说,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外,他们更多的时间接受的是家庭成员,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长辈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式的家庭教育。然而,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会随着各自所接触的对象的性格特点而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武定傈僳族家庭十分重视长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在言行举止上经常会用“看得见,容易模仿的”方式坚持身体力行,从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成长成材,并在家庭中为孩子树立标杆和榜样。在武定傈僳族的生活方式中,家庭教育方式的通俗性,也是一大特色。如吃完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围坐在火塘边,长辈们常常以此机会来讲述一些民间故事或真实的事情,通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孩子从故事中明辨是非,学会如何做人做事。

3. 家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长辈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都是家庭教育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笔者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为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傈僳族长期以来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稳定,离婚率低,单亲家庭少。因此,傈僳族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从小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武定傈僳族家庭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爷爷奶奶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同时武定傈僳族地区还存在族长制,傈僳族族长的威望也对本族家庭教育起到震慑作用,因而使得傈僳族孩子得以在家庭教育中获得相对不同于其他家庭的教育。

(二)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的经济文化发展相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家庭教育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家庭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的途径与教育内容等方面,相比于社会教育的整体发展,其进步性还是很有限的。

1. 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经济的好坏不是教育成功的必然保证,却是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教育上投入的多少往往也反映着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笔者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投入也作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图1,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国家承担了孩子们受教育的大部分费用,而购置孩子的学习用具、课外书籍等费用则仍由家庭承担。但调查结果显示,武定县大部分农村傈僳族家庭都较少购置课外书籍,父母对孩子教育费用的投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低,平均每年给每个孩子投入的教育费用仅115元。可见,课外知识量的摄取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知识面的拓展。

图1 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统计(%)

2.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按照一般的意义上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子女百般娇宠,宠得多,约束得少,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也加以庇护。③民主型:家长与孩子同志式相处,互相尊重、理解。④权威型:这类家长按照自己的阅历和意志严厉管教子女,他们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对子女出现的错误轻则批评,重则打骂,孩子凡事都要服从家长的管教。③放任型:这类家长一味注重以宽松放任的态度对待子女,对孩子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由发展。④

一般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家庭教育主要是溺爱型为主,更多的是对子女的疼爱和迁就。但调查显示,当前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中较少迁就溺爱孩子,略有权威倾向,其中溺爱型的占18.3%,权威型的占41.2%,但以民主型的方式相处的依旧很少,仅占20.7%。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与傈僳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3. 教育内容的不平衡性。教育内容是在家庭中长辈向子女教授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灌输的思想观点和培养的行为习惯的总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傈僳族家庭教育内容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傈僳族家庭教育主要涉及的劳动技能、文化知识、思想品德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有32.5%的人认为把教育内容的重点放在了“良好的品行、健康的个人品质”;还有29.8%和29.1%的人选择了教育内容应该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或简单的劳动教育”和“传统道德规范与风俗习惯”方面。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可以主动实施有效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日常劳动的培养,身体和精神健康及文化知识更有价值。武定县傈僳族家庭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其次是注意日常的家务劳动,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但对现代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相对缺乏。

图2 武定县傈僳族家长对孩子教育内容的统计(%)

二、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现状的描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傈僳族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加有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家庭教育经济环境相对较差

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发展现状。武定傈僳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峡谷中,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较为稳定的经济文化生活。以经济作物为例,玉米、荞麦、高粱还有少量的水稻成为武定县傈僳族地区主要种植物,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生产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虽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傈僳族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旧经济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束缚和半封闭状态的地域限制所产生的瓶颈效应依旧存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其副作用日益突出,致使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既面临着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内地经济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武定傈僳族自身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使得武定傈僳族地区经济发展依旧落后,投入教育的费用依旧不容乐观。可见,傈僳族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第二个方面是家庭经费预算没有向教育倾斜。

(二)父母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武定县傈僳族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母亲。这与当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很不适应。从父母的职业类型来看,家长多在家务农,其他职业类型相对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家庭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表1 武定傈僳族家庭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孩子一生获得怎样的成长、发展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及素质的高低是密不可分的。调查显示,今天的傈僳族中小学家长,有90%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且又在祖国最偏远并且贫困的傈僳族地区,使得他们所获得的教育是十分有限的。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只有35%左右的傈僳族家长具备最基本的教育知识,而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沿袭前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傈僳族家庭教育传授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傈僳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不自觉地灌输一些封建思想,例如“男主外,女主内”;“女孩子读书就是帮夫家读”等等。另一方面,傈僳族家庭教育的教育者本身的知识面很窄,他们传授的一些知识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毫无道理的,例如,“孕妇不能吃小兔肉”;“小孩不能吃鸡脚,吃了鸡脚以后写字不好”。再加上傈僳族人口中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弱势文化代代相传,绝大部分教育主体(父母)的综合素质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有差距,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绝对权威,命令主义、家长主义等陈旧落后的思想严重束缚家长教育思想的科学性。调查显示,傈僳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从小智育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更多的父母关注的是子女的劳动,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等内容,父母认为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要。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教育重视与否不仅仅受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也受到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影响,但总的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初中文化水平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包括大专),而对研究生不做高要求。而高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学毕业后能够继续深造。由此可见,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长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先进的教育观念对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而落后的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影响教育观念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傈僳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生活环境中,获取外界信息较少,使得在长期的发展中步伐缓慢,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相对落后。

家庭教育质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这个小环境中仍然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目的的实现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上都是好的,但教育观念的差异使得良好的教育目的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同时,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而且也对家庭教育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往往相伴随的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例如放任型家庭教育只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忽视了一些错误言行的及时纠正,从而导致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养成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针对武定县傈僳族家庭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分析问题是为了查找原因和提出对策。通过现状描述和原因查找,我们对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适当的了解,为此,我们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的经济环境和更新父母的文化素质来进一步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武定傈僳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实施义务教育以来,依靠国家优惠政策,多数家庭基本能保证孩子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但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依然是很难得到满足。教育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由家庭经济基础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例如可通过生产、种植、养殖等来增加收入,还可通过扶贫计划等方式促进傈僳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教育投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例,让武定县傈僳族的孩子也能有好的条件学习。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摇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长期的、终身的。⑤调查显示,武定傈僳族家庭文化环境较为贫乏,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下转9页)(上接76页)要丰富家庭文化环境,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我们要积极、充分的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添置家庭文化传播媒介,家长外出接触社会,开办扫盲培训班等。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观念。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首先需要树立正面教育与适当管束相结合的观念。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完全明辨是非,因而言行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身心特征出发,管束不能太过苛刻。不能过狠过严,而应该以正面教育和疏导为主。同时,孩子懂事以后,希望得到家长的赞美和表扬。适当的赞美和正面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正能量,进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以获取更大成功,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家长应该破除传统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家长应摒弃“教育只是学校责任的误区,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子女谈心,进行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有意识地通过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处世态度等家庭教育方法影响子女,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注重家庭教育与傈僳族文化渗透

武定县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要继承并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一方面武定傈僳族的祖辈们通过日常生活及言行举止,已经将民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但仍然显得单调和枯燥,缺乏科学性。在傈僳族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探索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如武定县傈僳族中知识文化水平高的人能够带头将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让傈僳族文化永远发扬优秀的一面,在社会中显示其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潮的影响,一些家长的教育脱离本民族的实际,甚至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干不干家务劳动都可以。应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有意识地对后代进行传承。

家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场所,是我们学习与这世界上的人们相处永不闭户的学校。教育好下一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家庭幸福的需要。进行傈僳族家庭教育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傈僳族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提高傈僳族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注释:

①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

②网址:http://.

③温晓菱.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家庭教育[J].心理与健康,1999.

④傅金芝.云南省农村四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25.

⑤郭阿苏.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现抓与对策思考[J].青年教师,2007:11-15.

上一篇:通三统:中国教育改革的可能理路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职业成熟度模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