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有何作为

时间:2022-07-14 11:37:15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有何作为

【摘 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将权力下放,使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得到增强。学校为了获取有利的资源,培养能够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人才,亟需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及其实施增大了学校的自。那么,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可以做什么?本文基于分析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最终提出校本课程及其实施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之道。

【关 键 词】市场经济;学校核心竞争力;校本课程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曾戴着纯公共产品和由政府包办的消费性公益事业的帽子。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下,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自由竞争机制进入教育领域,教育市场形成。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促使学校亟需提升核心竞争力。21世纪的经济活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校为了创造更高的教育收益,培养出能适应这一时代需求的人才,需要作各方面的调整。激烈的竞争驱使学校亟需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并已融入学校组织内质中的能力,是区别于其它学校,具有独特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力。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教学、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能力,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对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和转换能力的大小。学校的使命是育人。同时,课程在学校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②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学校核心竞争力蕴藏在课程实践中。其中,校本课程与学校核心竞争力似乎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1. 特点共享。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社会价值性的特点。战略价值性是指较强的学校核心竞争力使学校获得稀有的资源,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具有战略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核心能力体系。每个学校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学校在竞争中凭借某一优势,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且这种优势为本校所独有,即所谓的独特性。学校组织内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其它学校难以模仿复制,是他人无法拿走的,具有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③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办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对学校而言是有战略价值的。校本课程是以本校的特点和条件为开发前提。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长期形成的,是他人难以模仿的。每一所学校有其具体的资源状况和发展阶段。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将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是具体学校、具体发展阶段、具体资源、具体需要相整合的产物,是有其独特性的。它绝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照搬他人的模式;绝不是图一时的时髦,所关注的更不只是眼前的利益。它是在本校办学目标的引导下,结合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独特的课程资源,实现其价值。校本课程既有存在合理性,又有其战略价值性――完善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根源共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由资源获取的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转换能力组成的能力体系。④学校的运行离不开资源。资源的获取能力是指识别资源和吸收资源的能力。资源配置就是把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或是把各种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上分配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⑤资源的配置本质上即为:将不同的资源进行重新的组合,实现要素的协同。资源通过配置机制,产生出效益和效能。如教师资源,要实现教师的价值,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激励,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对资源的转换能力。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来看,校本课程首先是对学校现有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分析。在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基础上,获知学校已具备哪些资源,还需要哪些资源。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来识别及获取校内外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因此,学校的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的多少。确立了校本课程方案之后,就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实施的过程需要资源作为支撑,但并不意味着资源投入得越多,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越好。充分地挖掘课程资源,并有效地配置资源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利用资源时,还要考虑其经济性,以最节省的支出取得最佳的效果。如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征,使相同资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课程。总之,资源的配置是实现资源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因此,资源的配置能力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至关重要。资源投入经过资源转换,就会有相对应的资源产出。有效的校本课程产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终究要回归到对资源转换能力的评价上。资源转换能力的强弱,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关键。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在特点和根源上与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共享。学校核心竞争力为校本课程提供了战略性资源基础。同样,当校本课程及其开发融入了战略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等特征时,校本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校本课程主要元素构成的整合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教学、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能力,对内表现为一种能力体系,对外表现为诸如办学理念、资源、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优势要素。校本课程所需的要素在通过实践开发后,各要素会实现怎样的转换?能否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下表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解,剖析校本课程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有何作为。

表1 校本课程与学校核心竞争力元素的整合

1. 共塑愿景与目标。所谓的愿景,是学校现处于什么状况,要达到什么状况。愿景是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高度概括。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社会组织。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其中,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和目标,必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即教育哲学。这就要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好定位分析,建立愿景与目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外层是竞争优势,内层是能力内涵。发展办学理念即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思路。办学理念不是一时形成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办学精神的沉淀,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学校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其外在的硬件实力,更要走内涵发展路线,注重办学理念要跟随时展,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校本课程开发将办学理念与愿景相结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目标。学校的教育理念可以借着校本课程开发活灵活现地发表出来,从而渗透到课程设计、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目标的设立,实现了与办学理念的共塑和分享。

2. 整合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获得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校本课程开发离不开课程资源,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开发的有效进行。但是资源的投入量与课程实施效果并非呈完全正相关,只有对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才能做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配置结构最优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挖掘、获取、配置,最终产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果。如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观、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本质是建立在生源、师资、无形资产和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的基础上的能力体系,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这些战略性资源获取、整合和转换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开阔了学校获得课程资源的途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了资源的获取能力、配置能力和转化能力,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首先在观念上,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新事物的挑战。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较为传统的教育思想,对新事物有自己价值观思考,从而接受新事物。其次,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从挖掘课程资源,到参与课程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系列活动,重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整合教师资源,组织教师共同合作,一方面使教师合作能力有了提高,教师团队得到建设;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同样,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师的团队建设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4. 鼓励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所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深切体会到自己的意愿受到尊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校本课程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解放。合作式的学习加深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沟通;探究式的学习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校本课程在表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深层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生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素质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分数论”再也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指标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是拥有知识的人,而是会用知识的人。校本课程开发带给学生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提升了。

5. 改变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是课程文化的载体,一方面承传了学校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传统的课程文化以知识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接受式学习,封闭式学习为特征。但今天课程文化越来越走向人本――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协调,合作与自主的统一。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文化发生了改变,同时为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中的无形资源,是长期存在且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特点,学校文化从长远角度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精神所在。校本课程促使课程文化的改变,丰富和深化了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6. 加强家、校、社区合作。学校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本身不仅仅是学校的使命,是整个社会的使命。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开发过程,参与主体不只局限于校内的教师、学生和领导,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了更多的联系与沟通,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课程和办学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校本课程向社区开放,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而且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同时使学校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度逐渐得到提高。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品质,这正是社会所需和家长所期的。一所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必然是被利益相关者认可的,或者认可教学成果,或者认可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加强了家、校、社区的合作,在提高学校的相关利益者的认可度上作出了贡献。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它不仅弥补了国家课程过于统一和集中所产生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学校管理上的自,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正是因为校本课程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在特点上有共享性,在根源上有共塑性,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可行性提供可能。校本课程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推动,彼此加强,通过校本课程建设成就的结果,最终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是课程上的改革亮点,同时也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校本课程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中可以有所作为!

注释:

①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143-146.

②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③胡永新.中小学校核心竞争力初论[J].江西教育科研,2005,11.

④孙建.大学竞争优势形成机理及提升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194.

⑤王耀刚.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上一篇:农村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下一篇:学校影响因素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