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8-13 04:59:53

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确实存在着许多“脱节”“断层”“重复”“偏向”等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案“脱节”――衔接目标不统一

许多中职学校误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操作工,没有与高职阶段及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进行有效衔接。不少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没有经过中高职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充分调研、分析、论证,没有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契合,更没有与企业需求真正匹配。

2.课程体系“断层化”――衔接主体不渗透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断层”。许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会考虑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当前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中所必备的能力,它也必将成为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基础课被“忽视”。由于中职学校大多偏重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基础文化教学和基本素养的提高,导致中职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

三是专业核心课程“缺失”。普通的三年制中职教学,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就业了(追求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培养),部分学生升入高职学校(追求升学高考分数),这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缺失”。

四是专业拓展课程“跑偏”。中职学校因为追求升学率,必然忽视专业拓展,即使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也是根据现有专业教师的特长来设置的,而并没有根据“五年贯通”教学的一体化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五是专业技能课程“倒挂”。许多中职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在实训教学的设施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相反,一些高职学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实训设备设施反而缺乏先进性,出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技能课程的“倒挂”现象。

3.课程内容“重复化”――衔接基础不坚实

一是课程重复。如果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独立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然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有些学校甚至出现课程大面积的重复。

二是教材重复。教材选用上不衔接。教材的宽度、广度、难度、贯通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混乱现象,有些课程的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内容的重复率接近50%,目前尚很难找到一套适合于中高职衔接的教材。

4.教学实施“偏向化”――衔接过程不严密

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未考虑衔接生源的区别,没有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在教学日常管理、学籍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不够规范、科学。

中高职实践教学差异度不大。实践教学所使用教材的深度、广度和连贯性不够,难以有效衔接中高职课程体系。

5.校企合作“形式化”―― 衔接对象不完整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作。但在中高职一体化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企业合作三方的实际需求出发,并没有找到激励点、找准共同的合作基点和创新机制等,衔接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存在诸多矛盾,导致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校企合作往往“走过场”。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做到“三协同”

“三协同”指的是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合作企业必须三方协同,探究长效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要真正做到“三协同”,中高职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企业专家必须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确定、核心课程的确定(核心课程种类及相应的主要教学内容)、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编写、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过程管理等,才能真正确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特别是一体化核心课程的开发,必须做到校企三方有机融合、深度合作。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对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相关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梳理,对职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相应的专业核心技能;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适合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真实项目,有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协同”的关键在于中高职学校必须花大力气与企业建立切实可行的深度合作机制。要让合作企业自觉自愿与学校合作,其中必须要找准三方的焦点和热点。

三、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做好“五衔接”

“五衔接”――指的是中高职学校和主要合作企业在三方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过程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的一体化衔接建设,才能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

1.培养方案衔接一体化设计

中职学校、高职学校、主要合作企业应该多方调研、多次论证专业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性,应该从三方所在区域(县、市、省)的经济发展导向、产业升级需求、毕业生供求关系等方面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等,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具体要求,精心设计“五年一贯制”“2+3”“3+2”等多样化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建设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中高职学校、合作企业三方应该高度重视。按照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设计,力求分层递进,教学内容编排保证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努力凸显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职业核心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3.核心课程衔接一体化开发

目前国内中高职一体化教材尚是空白,特别是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应该在三方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体化教材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目录,然后由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担任主编,中职学校教师主要承担中职教学部分内容的编写,高职学校教师承担高职部分教学内容的编写,企业专家主要提供相应的生产实际案例或者直接参与教材编写。

课程内容力求选用当地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产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设备,更应突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必须共同开发3~5门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

4.教学资源衔接一体化整合

除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中高职院校还应共同开发与课程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堂、微课程等,积极探索在线学习等开放学习方式。在实训室条件方面应三方协同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的一体化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应逐渐形成“教师互派、常态沟通、定期研讨”的共享机制。高职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先在选修课程上进行试点,然后进入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职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或者跟班学习。

5.实施过程衔接一体化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将直接影响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中职、高职、企业三方交流沟通平台,校企三方协同成立“中高职衔接指导委员会”“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全面修订日常教学、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重抓制度的层层落实,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教学科学、高效。

课 题:基金项目:浙江省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三协同、五衔接”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编号:jg2015340,浙教办高教〔2015〕65号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提高单招电子线路课程复习效率的研究 下一篇:“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