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1,6―二磷酸果糖静脉疼痛的护理干预

时间:2022-08-13 04:31:26

输注1,6―二磷酸果糖静脉疼痛的护理干预

【摘要】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为了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使用较多的一种药物是(FDP)1,6二磷酸果糖来调节细胞的代谢,由于药物属于酸性液体进人细胞后使乳酸浓度增高,引起血管痉挛导致疼痛。护理人员已经重视患者静滴FDP时引起的疼痛,并且已经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舒适度。

【关键词】FDP;1,6二磷酸果糖;静脉疼痛;局部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162-02

随着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这类疾病的救治过程中,为了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态,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药物是(FDP)1,6二磷酸果糖。FDP细胞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主要是产生ATP提供组织能量,参与多种生化反应,有益于肌肉与能量的代谢。对多种代谢性疾病特别对糖代谢疾病有调节作用[1],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症状,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急救治疗,也用于缺血性脑损伤、脑卒中等治疗。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FDP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药物治疗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FDP半衰期约10―15min,静滴速度宜为5g在5―10 min滴完,但它在静脉给药时引起疼痛, 其发生率高达98%,程度各有不同,轻者表现为穿刺点开始沿静脉走向灼热、疼痛,严重者出现烦躁、心悸甚至拒绝用药,达不到预期治疗目的:。据不完全统计约50%的患者因疼痛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治疗,有10%的患者无法忍受剧痛而拒绝使用该药,另有6%的患者则会出现无菌性静脉炎[2],这些都有违药物治疗的初衷。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已经重视患者静滴FDP引起静脉疼痛的问题,也采用了多种护理干预措施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避免心肌梗塞等危重疾病的发生。现将FDP静脉输注引起疼痛的原因及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1局部疼痛原因分析

1.1药物性质: FDP属酸性液体,含5个氢根,可能存在致痛物质氢离子的释放,进入细胞后使乳酸浓度增高,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而导致疼痛[3]。

1.2 静脉穿刺时血管管径及穿刺部位: 疼痛程度与血管的管腔粗细有关,血管的管径越细,输入体内的药液扩散就越慢,造成药液在局部聚积而增强刺激。

1.3 输液速度: 滴速越快,进入体内的药液积聚于局部,疼痛越剧烈。

2局部静脉疼痛的具体护理干预方法

目前针对FDP输注过程的静脉疼痛干预,已经有了很多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止痛效果,介绍如下:

2.1 正红花油外涂法

2.1.1 使用方法:

患者静输FDP前5min,用棉签将正红花油涂于穿刺点上方1cm沿静脉走向10cm范围,按摩5min后再输液。

2.1.2 药物原理:

正红花油的主要成份是血竭和红花。具有活血、消肿、散瘀止痛功能[4]。在穿刺部位涂正红花油,可以迅速扩张血管,血流加快,从而有效的消除疼痛。

2.1.3 使用效果:

正红花油外涂法,止痛效果明显,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2.2 50-75%乙醇湿敷法

2.2.1使用方法:

用浸有50-75%酒精的纱布(以不滴液为宜),当患者静滴FDP时沿血管向心走向,敷于距离针眼1cm处,输液贴可用塑料膜保护,直至输注结束。

2.2.2药物原理:

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也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乙醇湿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冷敷作用。

2.2.3使用效果:止痛效果明显。

2.3 2%盐酸利多卡因外敷:

2.3.1使用方法: 输液前10分钟选好血管,用利多卡因浸湿的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湿敷于预穿刺部位直径约10cm,10分钟后再进行穿刺输液,同时在穿刺上方用热毛巾湿敷。

2.3.2药物原理:

2%利多卡因是酞胺类局部,其穿透性强、作用快、维持时间长,长期外用无蓄积,可以反复使用。局部湿敷后,药液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导致Na+通道蛋白质发生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Na+通道不能开放,阻断了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2.3.3使用效果:疼痛缓解,甚至达到无痛的效果。

2.4 75%乙醇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湿敷

2.4.1使用方法: 同上3.3.1描述

2.4.2作用原理: 乙醇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也促进对利多卡因的吸收,加强麻醉作用,起到了更好的止痛效果

2.4.3 使用效果:效果肯定,起效时间短,优于单用乙醇或利多卡因湿敷。

2.5 山莨菪碱注射液湿敷:

2.5.1使用方法: 山莨菪碱10mg加温水至10ml,用纱布浸透后拧干(以不滴水、不烫手为宜),在输注FDP时沿血管向心走向,敷于距离针眼1cm处,输液贴用塑料膜保护,直至结束。

2.5.2 药物原理: 山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尤其是微血管),同时具有镇痛作用[5],长期使用不会导致蓄积中毒[6],也可提高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稳定细胞膜[7],从而减少周围静脉损伤的发生,减轻静脉疼痛。

2.5.3使用效果:有效减轻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引起静脉痉挛的疼痛,作用优于单独的湿热敷。

2.6心理干预:

疼痛可引起患者情绪异常,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悸,呼吸加速,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8],情绪影响病人对疼痛的反应[9],积极的情绪可减轻疼痛。给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在其输液过程中提供一良好、安心的环境。护士在输液前对患者进行解释,预先告知患者在输注FDP时产生疼痛,让患者预先有心理准备,并在输注时加强巡视,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分散及转移注意力,使患者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痛阈。

3综上所述

FDP(1,6二磷酸果糖)在心血管疾病改善细胞代谢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但输注时导致患者静脉疼痛,对此护理人员通过反复的护理实践,采用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式只在减轻或缩短患者的疼痛,使药物能够发挥预期效果,增加患者医疗活动的依从性。通过研究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红花油外涂、50-75%乙醇湿敷、2%盐酸利多卡因外敷、75%乙醇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湿敷、山莨菪碱注射液湿敷,这几种方法虽然作用原理不同,但都能够很大程度缓解了患者输液时的静脉疼痛。希望通过护理人员的不断努力,使患者在使用FDP(1,6二磷酸果糖)时能够身心舒适,最大程度发挥药物疗效,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礼哲,邓树勋.1,6―二磷酸果糖的功能与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72.

[2] 田素英.减少1,6-二磷酸果糖对静脉刺激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2,16(9):523.

[3] 徐龙华.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致穿刺点局部疼痛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志,2010,25(7):346.

[4] 方夏贤,宗崇顺.医用重要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1):368-369.

[5] 张丽娟.山莨菪碱红花醇液湿热敷治疗肌肉注射后硬结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5A):1166.

[6] 于永芳,王秀香.鲜芦荟外用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损伤的研究[J].家庭护士,2006.4(11B):4―5.

[7]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9.

[8] 刘爱玲,白波,张敏.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6.

[9]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1.

上一篇:美学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的临床美学效果观察 下一篇: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