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建忠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08-13 02:02:53

解读王建忠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山西省的体育产业还处在落后的状态,然而,一位有志者却不甘心山西的这种自然渐进的缓慢进程,尽管他只是一介布衣,但他以奉献体育责任感激发出的智慧和毅力,为山西的体育书写了着新的历史。

历史的沧桑之变将一个陌生的词汇――“体育产业”推进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当这一 “朝阳”般的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日渐显示出其喷薄升腾的巨大活力时,记者看到的山西一组数据却令人难堪:1999年全省11个地市体育经营的营业额为4830.7万元(到目前山西只有这一数据)。而北京同年的体育经营收入为83亿元,湖北2000年体育用品销售额达30多亿元,陕西2002年体育经营年收入为41.1亿元,山西体育产业与全国的差距可见一斑。

于是,有人悲观地认为:

“山西没有体育产业,还属于小作坊式的经营”;

“山西最多算有个雏形,刚刚起步,只能小打小闹……”

但在芸芸众庶的旋风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山西体育产业是落后,但我们不能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应该做的是抓机遇,多干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为我们省的体育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机遇,关键是看我们去不去抓,怎样抓”。

发表后一种言论的人中,有一位是山西聚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建忠。

他今年47岁,善于谈吐的话锋显得机敏,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机遇属于有头脑的人,看中的事情就要第一个干。

就在我们对山西体育产业的现状进行思考,或开始探讨山西体育产业的现状和出路时,王建忠已经以“前店后场”的新思路跃入了这片还没有现成答案的激流险滩之中。

对体育发展之路的探索,他并不是第一次。

王建忠从小就与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太钢读书时就成天抱着篮球活跃在球场上,中学还成为校队的后卫,17岁时入了太钢手球集训队。正当他做起当“国家队明星”的美梦时,“上山下乡”开始了。在太原阳曲泥屯插队期间,他什么苦活都干过,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劳模,后来,他又到山西大学哲学系深造。哲学使人聪慧,丰富的实践一旦注入先进的理念,人的思想就会在提升中激出耀眼的火花。在割不断的体育情思中,他通过资料研究,看到了中国体育与外国先进体育的差距,他认为,这种差距在于不同的机制,并认定了体育的出路在于社会化、产业化。

1986年,上完了三年大学课程的王建忠虽然囊中空空,但他毅然辞掉公职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1988年10月,他用自己筹集到的二千多元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体育俱乐部―――山西聚华篮球俱乐部。当时山西“三大球”队伍面临解散的困境,他集篮坛精英一百多人于麾下,分别去学校、工厂、农村进行巡回表演。1990年,他在山西又第一个承办了中朝国际男篮友好邀请赛,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王建忠的知名度一路飙升,成为新闻媒体竞相追逐的人物,这时的他,反而躲开镜头追踪,淡出比赛场合,搞起体育彩票的经营、体育器械的,甚至还有饭店。这一下,人们的议论来了:

“王建忠哪是要搞篮球,是借助体育搞个人发财”,“这家伙搞比赛赔钱了,不干了,想把钱捞回来……”

对于沸沸扬扬的议论,他没有反驳,只是笑笑:没什么,没什么,这说明大家还记着我,好事,好事……

2002年5月,又一条新闻轰动了省城:聚华公司决定将坐落在太原解放南路的一座旧田径馆和馆后的一座旧体育场,改建成集体育商品贸易、体育咨询、服务和健身功能于一身的高标准“前店后场”式的一流综合体育设施,并且要在10月交工。

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王建忠并没有忘记体育!当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原来,他成立聚华篮球俱乐部时,有一个很宏伟的理想,就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将解散了的山西篮球队延续下来,进而把山西打造成篮球强省。承办中朝国际男篮邀请赛后,运动员和群众的积极性高涨起来,然而尴尬的局面也随之而来,资金紧缺,维系运动员参赛的资金没有,维系俱乐部继续活动的资金也没有。他终于悟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靠满腔热情去追求美好的愿望,得到的只能是暂时轰轰烈烈的泡沫效果;而要真正办成一件事,就必须扎扎实实地起步、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感性追求到理性思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是他探索山西体育如何发展的最痛苦时期。

10年时间,他精心选择着每一个项目;

10年时间,他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太原之间,研究着全国和山西体育产业的现状,探寻着适应本地体育产业的出路;

10年时间,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大型连锁体产托拉斯特别顾问的王建忠,在通盘了解到中国加工、制作世界名牌能力强,高利润却被外国人拿走的情况后,根据全国各地多有闲置厂矿车间的实际,提出了一个推出、发展国内体育名牌产品的全国国体体育用品连锁商城的精心策划。

太原解放南路是山西省体育用品商店集中地,由于十几年来一直各自为政,形成了小打小闹、假货充斥市场、物流不死不活的格局。怎样才能让这里的市场活起来,改变山西体育产业“小炉匠”的现状呢?

王建忠看中了省体育馆背后一座闲置的旧体育场和一座旧体育训练馆:把旧体育馆改造成大型推广国内外名牌的商城,把旧体育场重新修建成一流的运动和健身场地,这不就形成运动促进消费,消费又带动运动发展的互动格局了吗?王建忠“前店后场”思路的基础正在于此。

此计划一出,许多人立刻瞪大了眼睛:四十多年都没有维修的旧场子,要多脏有多脏,要多乱有多乱,多少年想改造都改造不了的地方,他几个月就要修好,吹牛了吧?

王建忠没有吹牛,在省政府和省体育部门的支持下,他给社会带来了惊喜。随着策划的实施,山西的国体商城起来了,而且在全国颇具规模。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副省长王昕在此接见山西体育工作会议代表,看到红色塑胶跑道与绿茵足球场呈现出的充满现代色彩的体育场和气势宏大的国体商城时,都禁不住连称:好,好!

6个月时间打造出的“精品工程”,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大手笔,它容纳了一百多个厂商、近百个系列产品入驻,解决了三百多人的就业,而且为周边几十万人提供了健身场地。它标志着山西的体育产业已经走出了“小作坊”,和全国接上了轨,开始步入了规模化的轨道。今年数据统计显示,国体商城一年的经营值就相当于文前所述1999年山西体产营业额的4倍。

十年努力不寻常。王建忠从二千多元起家,用心血和智慧完成了在别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角度转换,但他没有满足,没有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2002年12月,“山西聚华篮球俱乐部”正式成立了,这是经中国篮协注册,依靠本身力量培养队员建起的第一个山西篮球俱乐部。他不愿意让这支队伍走上传统的老路,而是以全新的体育产业链条方式运作,将训练、比赛、转会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他更不愿意走“重训轻文”的老路,主动与省体校联手,出资恢复了我省中断了十多年的篮球运动专业班。在训练上,采用因人而宜的“无定式训练法”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省里已取得多项冠军,在全国赛事中也获得了较好名次。在训的运动员,已有两名被输送到了奥神俱乐部,还有多名队员进入了球探的视线。

谈到俱乐部的发展,王建忠说:“我不是要培养一两个尖子,而是要按梯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来,直到山西篮球的全面振兴,直到全国最高水平的赛场上有山西的队伍。”

16年的搏击,追求“第一个干”已经成为王建忠的人生哲学,尽管他已被授予“全国优秀体育企业家”,企业荣登“全国诚信单位光荣榜”,但他又打出了连锁全国的第一个山西大型醋超市。他说,高水平的体育项目,没有强大的企业支撑,还会走到越走越窄的老路上去,产业强大,体育才能强大。

我们常将体育产业形容为“朝阳”产业,而我写到此却觉得这一产业在山西更如同“绿洲”一般。因为,对于体产还如同荒山秃岭的一个省份来说,它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而且还为我们的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气。

上一篇:摩梭人――现代文明撞击下的“女儿国” 下一篇:公安局长何以堕落为杀人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