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管理达人

时间:2022-08-13 12:49:21

和孩子一起做情绪管理达人

新学期开学,家威就要上幼儿园中班了,爸爸和妈妈觉得该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锻炼独立能力了。“晚上那么黑,妈妈,我怕。”家威有点儿不情愿。“家威,你是男孩子,是不是?”爸爸问。“嗯,是的。”家威回答。“记得爸爸说过吗?男孩子要勇敢,不能害怕。”爸爸又问“嗯,记得。”“你是勇敢的男孩子,对吗?勇敢的男孩子是不怕黑的。”爸爸说完后,家威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好,家威是勇敢的男孩子,今天晚上就自己睡,好不好?”妈妈顺势问道。“好吧。”家威终于答应了。

我们要勇敢,我们不能害怕,然后,

我们就真的不害怕了吗?

什么是情商?

――情绪智力

害怕是什么?害怕是一种情绪。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否认情绪的存在,把情绪压抑下去,不等于情绪就不存在了,消失了。被否认掉的、被压抑的情绪只是藏在了我们的意识之外,它们迟早是会再次跳出来捣乱的。对待各种各样的情绪,让它们不仅不会捣乱,而且对我们有益,我们需要动用我们的智力――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emotionaI inte…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玛依尔提出的,指个体觉察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而我们常说的情商就是指情绪智力商数,是对情绪智力水平的一个量化描述。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绪智力包括五种基本的能力,它们分别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觉察和识别情绪是情绪管理的基础

觉察和认识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妥善管理情绪的依据和根基。情绪的觉察和识别有两个方向:

其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觉察、识别。前面例子里面的小家威,在父母要求自己独自过夜的时候,就觉察到了内心的恐惧,只可惜他对自身情绪的诉说――“我害怕”――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表面上父母是一步一步地引导了孩子向“我不害怕”前进,但实际上却只是让孩子否认了觉察到的情绪。久而久之,凡是父母告知“不应该有”的情绪,孩子会在觉察到它的时候将之压抑下去。甚或,在孩子觉察到这些“不应该有”的情绪之前,潜意识已经遵循过往的做法,预先将之压抑了,那么,孩子就再也无法觉察到这些情绪了。

其二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识别。这涉及到人际关系的问题。长于人际关系的人,往往是察言观色的高手。所谓察言观色,其实就是从言语和神情等方面,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觉察、识别和判断。人在不损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常有“推己及人”的习惯一一自己这样开心,就以为别人这样也开心;自己那样会生气,就以为别人那样也会生气。因此,一个无法恰当觉察和辨识自身情绪的人,常常也难于恰当地觉察和辨别他人的情绪。缺乏恰当认识,自然就难以适当管理了。

妥善处理情绪情感是情绪管理的核心

觉察和识别情绪后,以之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情绪管理方法妥善处理情绪的出现,那不管是让我们感觉阳光的情绪――比如快乐、愉悦、兴奋,还是让我们感觉灰暗的情绪――诸如愤怒、害怕、恐惧,都能够为我们所用,发挥出正面积极的作用。而这也正是我们强调恰当觉察和识别情绪重要性的目的之所在。

当然,管理情绪也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其二是对他人情绪的管理。

或许你要问:别人的情绪,我们也可以管,也可以理吗?只要方法对头,确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管和理的,不过,管理他人的情绪并不是让别人听从你的命令,而是通过自己对他人情绪的觉察和识别,来调整自己的反应行为,使对方情绪平复,或产生积极的作用。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有点疑问,所有情绪都能有积极作用,这是真的吗?那些阳光的情绪有正面的积极作用还容易理解,但是像愤怒、恐惧这样的灰暗的情绪,不是会使我们受伤吗?它们能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要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先来了解情绪的特点。

好情绪?坏情绪?

情绪有所谓好坏吗?也许你会说“有”,“绝对有”!开心、平静这些就是好情绪;焦虑、愤怒这些就是坏情绪。但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情绪没有好坏,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所谓正面情绪,跟大家所理解的好情绪接近,它们都能给人带来正面的体验,感觉阳光。而所谓负面情绪,则跟大家所理解的坏情绪接近,它们往往给人带来负面的体验,让人感觉灰暗。但它们的本质并没有好坏之分。

开心、快乐,有可能使事情变坏,比如有人买彩票中了上千万的彩金,过于高兴而心脏病发作,真是乐极生悲。而生气、恐惧,也有可能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因为害怕会出现意外,而取消雨天的登山活动,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危险。因此,情绪到最后会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与其是正面还是负面情绪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管理情绪。

提升情绪智力,做个情绪管理达人

提高专注力

兴奋时,我们的心跳会加快;紧张时,我们的手心会出汗……当情绪出现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身体都会有细微的变化,有时候,这些变化能被我们明显地感知,但有时候,变化过于微小,我们难以觉察。要提升对自身内在变化的觉察能力,则需要提升我们的专注能力,特别是专注地感觉内在的能力。在这方面的培养上,我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宁静练习。放上一段音乐,安静地躺卧,慢慢地从对外在(音乐、空间等)的感受转入内在,感受身体的状态、感受内心的变化。结束的时候,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导孩子去捕捉感觉。这样的练习最好定期做,让反复的练习来巩固瞬间觉察的能力。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先练习体验,到掌握了平静专注的技巧,再带动孩子一起练习。你也可以参考像瑜伽这样强调身体感体验的方法。

恰当释放

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否认和压抑情绪常常会降低我们的情绪觉察力,使我们不能恰当地觉察和辨别情绪。那么,要怎样做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情绪直接地表达出来。帮助孩子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这是最佳的疏导前奏。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经常有“说出来就好了”的感觉?因此,说出来非常重要,而这种述说最好是一种简单清晰的描述。

当孩子生气,小脸鼓得红红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你现在感到很生气,是吗?”不管孩子回答“是”还是“不是”,我们都向引导他情绪的表达迈出了一步。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表现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表达。

总而言之,我们平静地引导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非常关键。

有时候,表达会不限于语言,活动身体常能让我们有释放的感觉。如果情绪过于激烈,需要身体活动帮助释放,那最好是用安全的方式,诸如拍打枕头、衣物来宣泄,或拍打身体不易被打伤的部位(比如肩膀)、任意活动肢体(比如原地跳跃)来唤醒身体感觉,帮

助情绪释放。有时,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也是一种既安全又廉价的发泄方式。全身放松练习则安静、简单又有效。而摔杯子、踢凳子等都是不安全的宣泄方式,因为破坏的效果只会让情绪更剧烈,或更带有破坏性。

记住,安全的原则是:不造成破坏,包括对任何物品的。

把握6秒钟

研究表明,情绪是由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产生的。当我们接受外界刺激时,大脑边缘系统会迅速根据刺激自动生成各种各样的情绪。因此,情绪的产生是生理性的,是无法避免的。同时,由于大脑边缘系统的反应速度极快,它的反应速度是负责思考的脑皮质的反应速度的80000倍,所以,情绪总是早于理性思考而出现,这个时差大约就是6秒钟。美国的情商研究与发展专家乔舒华・弗理德曼指出,把握情绪出现的这头6秒,对于情绪管理非常重要。

怎样才能把握住这6秒?我们常听说的方法就是深呼吸,这是非常有用的。一个足够深长的呼吸,用时就能超过3秒,两次深呼吸以后,这关键的6秒就过去了,这时,理性的系统――脑皮质完成了启动,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当前的情况,做出更理智的反应。而且,深呼吸还释放了我们由于情绪产生时的身体紧张感,使我们能更好地运用脑力进行思考。

当发现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特别是负面情绪突起的时候,立刻提示孩子深呼吸,能帮助孩子养成遇事促使自己冷静的好习惯。

换个角度看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他认为,外界的刺激(A)只是情绪和之后反应(C)产生的间接原因,引发一切的直接原因其实是人自身的观念与信念(B)。所以,处理好情绪,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使自己拥有积极的信念。

比如相信负面情绪也有积极作用就是一个信念。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信念,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更客观地去体会和思考。举个例子:孩子为拿糖果打碎了瓶子,这让我们非常生气?当我们体验到内心的愤怒时,基于“负面情绪也有积极作用”的信念,我们会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生气”的问题。然后就能知道,自己正执著于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孩子应该小心,做事不能出差错。愤怒其实是在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寻找另外一个标准:孩子还小,做事偶尔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他以后怎样避免出错,做得更好。这时,愤怒的情绪就导向了积极的后果。

帮助自己形成积极的信念,再把这些信念传给孩子,面对情绪,那么我们都能很理智!

上一篇:在文化差异中相生相长 下一篇:毛丫的儿童节:第―次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