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意象与《乞力马扎罗的雪》

时间:2022-08-13 12:05:16

摘 要:《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的佳作。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小说中多处出现与死亡有关的意象,如“坏疽”、“雪”、“大鸟”、“鬣狗”、“海伦”等,这些意象不仅预示着主人公哈利的命运,同时也表现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处处暗示着死亡的来临和步步紧逼。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哈利;死亡意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46-02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闻名世界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海明威及其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评论。其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自问世以来,也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论文,其中有对该小说的死亡主题进行了全面评价的,如王立昌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哈利之死及其意义和邹霞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死亡的轨迹探究;有对该小说的象征主义进行探究的,如李忠华的浅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和魏威的试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关于死亡的象征意义;还有论及该小说的美学意蕴的,如张艳萍的冲破心灵困惑的悲剧――论《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悲剧美学意蕴等等,可以说,学术界对该小说的研究正日渐走向成熟。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死亡意象作进一步的探究。

“意象(image)表示诗歌或其它文学作品里通过直叙或暗示,或者借助于比拟使读者感受到的形体或特性。 ……意象还包含着作用于听觉、触觉、温差感觉、嗅觉、动感以及视觉方面的性能。”[1]“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它既具有独特直观的外在具体形态,又蕴含着丰富生动的超出具体形态的象征意义。”[2]海明威独具匠心,将意象运用到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创作中,绘有限之象,蕴不尽之意,“坏疽”、“雪”、“大鸟”、“鬣狗”、“海伦”等意象在文中俯拾皆是,使得作品意象联翩,诗味盎然,时时暗示着死亡的来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哈利饱经沧桑来到非洲,在狩猎旅行途中,不幸弄伤了腿而染上坏疽病,腿部腐烂却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来临,他变得脾气暴躁。他的妻子海伦守护在他身边。在生命垂危之际,他看着远处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回忆起了过去的一幕幕往事。他想再到非洲寻找失落的自我,但他没有机会重新开始生活,死神正朝着他步步紧逼。这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他亲身经历的印射。据说,1954年1月,海明威因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便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不幸的是,他们所乘坐的飞机坠落,俩人都受了伤,死神正步步紧逼伤势严重的海明威。

一、豹子――哈利理想自我的化身

小说开篇写道,“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3]据说,豹子是海明威非常喜欢甚至是崇拜的动物。他曾在《非洲的青山》中通过人与豹、耐力与智力的较量对豹子做过人格化的描述。菲利普・扬说得好:“它是在拯救灵魂的努力中死去的……冻干在那样的温度和高度下,豹子是永存的。”[4]完全保存于皑皑白雪中的豹子的躯体是不断追求的勇气和永恒的精神的象征。豹子虽死,但精神永存。它未曾像其他死在山下的动物那样很快就腐烂,而是已经风干冻僵了,这样它便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不朽的象征。“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是哈利理想自我的化身。“作为作家,其生命的意义在于文学创作,因为只有文学创作才能使作家生命的意义得以永存。”①对哈利来说,写作应该是他永恒的追求。遗憾的是,哈利放弃了追求,停止了具有创作意义的写作。

豹子死在西高峰的近旁,死在试图到达顶峰,获得不朽与永生的过程中。作为一名作家,哈利并不成功,他未曾将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发挥出来。经济上他依赖妻子,背叛自己与自己的信仰,通过婚姻来换取生活上的安逸与舒适。精神上,哈利已将近死亡和堕落,因此,他想借这次非洲之行,从头开始,寻找工作的意志和创作的灵感,可不幸的是,他腿部感染坏疽,死神正慢慢向他靠近,他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愿望。因此说,豹子只是他理想自我的化身,代表着他不可实现的理想和愿望。“他虽然有才能,但是因为弃而不用,因为出卖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因为酗酒过度而磨钝了敏锐的感觉,因为懒散,因为怠惰,因为势利,因为傲慢和偏见,因为其他种种缘故,他毁灭了自己的才能。”[5]“可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就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6]哈利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像豹子一样勇敢、果断、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作为艺术家,他渴望能像豹子一样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达到许多人所苦苦追求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死亡意象

(一)坏疽

哈利腿部感染的坏疽是死亡的信号。从表面上看,哈利感染坏疽是因为他的腿在擦破时没有抹碘酒而使伤口感染,然而从象征意义上说,哈利腿上的坏疽正是他长期以来心灵感染的外在表现。身体的坏疽始于非洲之行,但心灵的“坏疽”则始于他与海伦的交往。坏疽在他腿上开始的时候他没有感到疼痛,“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他的精神开始堕落时,同样没有使他感到痛苦,反而为他换来了安逸的生活。患有坏疽的腿不能行走,甚至会让他面临死亡,患有“坏疽”的心灵也同样不能永存。精神堕落与坏疽非常相似:它们都让哈利感觉不到疼痛,但是它们都会致哈利于死地,即身体的死亡和精神的毁灭。

(二)雪意象

“snow”一词首次出现在小说的标题中,接着在文中先后出现了20次。如: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积“雪”的高山,眺望着窗外保加利亚的群山的“积雪”,山上不是“雪”……“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白色,从审美感觉上来说,白色与素净、淡雅、简单,乃至清香、莹润、娴静等似有相通之处,因为意象审美本身就具有朦胧性和广义性。”[7]“雪”这个意象在文中多次反复出现,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和冰冷的氛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传递出一种死亡的感觉和体验。死亡给人的感觉就是冰冷、黑暗、静止、孤单和神秘。死者是冰冷的,死亡给人的感觉是冰冷无情的,这两者的冰冷用同样冰冷的雪来暗示。

(三)“秃鸳”和“鬣狗”

“你瞧那些鸟儿,”他说,“到底是这儿的风景,还是我这股气味吸引了他们?那儿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蜷伏着,天空中还有十几只在展翅翱翔,当它们掠过时,投下了迅速疾驰的影子。从卡车抛锚的那天起,它们就在那儿盘旋了”[8]。秃鹫”和“大鸟”似乎都同时出现在卡车抛锚、一根刺划破哈利的膝部、最终使他感染上致命的坏疽那一刻。它们仿佛那个时候就预示着死亡的来临和步步紧逼。作为死神的象征,“秃鹫”和“鬣狗”每天都在哈利的帐篷外反复出现,等待其死亡。白天,死神以“大鸟”的形象仿佛出现,它们成群地在空中翱翔,在草原上投下了迅疾移动的影子,或是成群地栖息在树上。而晚上,死神以“鬣狗“的形象出现,那只鬣狗每天晚上都跑过那儿,两个星期以来,每晚都是这样。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哈利感觉到,作为死神象征的“鬣狗”正一步步向他靠近,越来越清晰。“这个念头象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不是流水或者疾风那样的冲击;而是一股无影无踪的臭气的冲击,令人惊奇的是,那只鬣狗却沿着这股无影无踪的臭气的边缘轻轻地溜过来了。”[9]从这里可以看出,哈利先是模棋糊糊地感觉鬣狗与死神的关系,直到后来目睹了鬣狗沿着这股无影无踪的臭气的边缘轻轻地溜过来这一幕,他才清楚地感觉到“鬣狗”的来临就是死神的临近。

(四)海伦

就像鬣狗和坏疽一样,海伦也是死亡的象征。这个女人在故事中出现的时候,也经常和死亡相伴。“她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女人的时候,丈夫就死了。在一个很短暂的时间里她把心都放在两个刚长大的孩子身上,孩子却并不喜欢她,……接着,她的一个孩子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死去了。”[10]失去丈夫和孩子后一段时间,她喜欢哈利写的东西并爱上了哈利,她们两人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在她重新建立起来的生活行将结束了,因为两个星期以前,一根荆棘刺破了他的膝盖……”[11]以前的哈利恋爱过,虽然与所爱的人争吵过,但那时的他认真直率,有自己独立的个性。自从和海伦结合以后,他就开始堕落,开始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因为这种通过出售旧生活的残余而换取的舒适和安逸,磨钝了他写作的才能和生活的意志。因此说,他与海伦的结合,已经导致了他精神上的死亡。海明威将海伦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描写,是为了把海伦当作给哈利带来精神死亡的象征。海伦给哈利带来了安逸和舒适的生活,但同时也使他放弃了追求,陷入了虽生犹死的生活。“她为了获得他而采取的种种步骤,以及她最后爱上了他的那种方式,都是一个正常过程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她给自己建立起一个新生活,而他则出售他旧生活的残余。”[12]这不但表明哈利出卖了自己的理想和灵魂,同时也表明海伦从哈利死亡的精神中得到了自己的满足和需要。

回顾海明威惊险和传奇的一生,死亡几乎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他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使他形成了特殊的世界观,他对死亡主题进行了剖析思考。他的妻子凯瑟琳因难产而死,父亲因不堪忍受病痛及精神折磨而开枪自杀了。经历了这么多的死亡之后,海明威心中产生了一块终生抹不去的阴影,这让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人生也只能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亡。1961年7月2日清晨,他扣动了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乞力马扎罗的雪》之所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与海明威对死亡意象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海明威通过对“坏疽”、“雪”、“大鸟”、“鬣狗”、“海伦”等意象的描写和运用,不但使故事真实感人,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同时也使小说的死亡主题得以深化,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令人读来联想不尽,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85

〔2〕李玉栓,余蕾.试论《红楼梦》中的雪意象[J].安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5〕〔6〕〔7〕〔8〕〔9〕〔10〕〔11〕〔12〕厄内斯特・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外国文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4,4,3,1,6,5,5,5.

〔4〕PhilipYoung,“The Hero and the Code”, Criticism: Some Major American Writers, selected by Lewis Leary.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 1971.349.

上一篇:德国男孩“娇弱化”发展与对策及其对中国教育... 下一篇: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